天越來越冷,工地上的活卻一點兒沒耽誤,剛進十二月,主體框架就已經完成了一半。
李天明將四個隊伍,又分成了兩組,一組繼續搭主體框架,另一組開始裝修。
裝修的活對這幫老農民來說也不是難事,以前給人蓋房,都是刷牆泥,現在改成了刷白灰,窗戶門這一類,由李學成帶著幾個會木工的本家兄弟給承包了。
所有人心裡惦記著的都是提前完工,能多賺錢,沒有一個喊累的,每天都是天剛亮就開始幹,一直到半夜才收工。
不時有鋼廠的工人過來看熱鬧,往常唱的都是“咱們工人有力量”,現在看過了這支農民建築隊,才知道什麼叫做“咱們農民更有力量”。
來的人當中,還有一個李天明的熟人。
說是熟人也不準確,畢竟只見過一面。
正是宋曉雨的哥哥宋曉軍。
看到李天明的時候,宋曉軍還以為眼花了,盯著看了半晌才確定,這就是之前幫著他妹妹送信的那個人。
他不是個農民嗎?
怎麼又變成建築工人了?
而且,看李天明手上拿著圖紙,居中指揮的樣子,感覺和廠裡那些工程師相差不多。
難道這小子還真是個人物?
這個念頭剛冒出來,就被他給掐滅了。
再有本事又怎樣,還不照樣是個農民。
可也正是因為給鋼廠建專家宿舍的這幫人是農民,很快就吸引了海城當地一家報社的注意。
這年頭,雖然很多政策都十分教條,但是,對於農民在農閒的時候,透過務工增加收入,這一點上還是持支援態度的。
比如李天明之前出河工,這就是政府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一種舉措。
現在這支農民建築隊為海城鋼鐵廠建專家宿舍,實在是太有代表性了。
不但能體現國家政策的優越性,而且更能展現農民和工人兩個不同的階級緊密團結。
必須要大書特書。
當記者被帶到李天明面前,在得知了對方的身份之後,他本能的認為這個四眼瘦高個是來找麻煩的。
不過和他一起來的那個圓臉小姑娘,倒是挺漂亮。
“你好,李天明同志,我是《海城日報》的記者,我叫劉思明,這是我的同事……”
“我叫姜紅英!”
李天明看向了陪著一起來的那個人,這位是鋼廠宣傳科的幹事嚴剛。
說起來還和李天明有一層親戚關係。
嚴剛的親姑姑正是嚴巧珍。
好端端的,怎麼還把記者給招來了。
“天明,這兩位記者同志,是專門來採訪你這個農民建築隊隊長的!”
啥就隊長了?
這頭銜什麼時候掛上的?
看嚴剛一個勁兒的使眼色,明擺著是要讓他配合。
但是,李天明連對方的意圖都不清楚,咋配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