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會這樣?”
趙構眉頭輕皺。
上次回易失敗,幾千人葬身大海,朝中反對遠洋回易的聲音此起彼伏,他花了好大的決心和力氣,才把那些人一一壓下去,而今回易副使身亡,不知又有多少人要攻擊回易。
黃琦搖頭道:“小的也不清楚,之前接到楊叢義來信,信中說的不是很清楚,這兩天忙著交接貨物和賬款,還沒來得及問他祥情。”
“這次回易能成功,湯鷽功不可沒,傳令禮部、吏部,他的後世要處理妥當,若有子嗣,可蔭補一官。”
湯鷽是趙構當初看中的武學生員之一,對他的關注並不算少,此等良才,忽然離去,多多少少影響到了他的心情。
“是,官家,小的一定會盯著。”
黃琦暗暗鬆了一口氣,官家似乎並不像猜想中那麼生氣。
“楊叢義如何?他沒事吧?”
“沒事,他還好,除了有些憔悴,沒有太大問題,休養一段時間就好了。”
“好,沒事就好。此事忙完,就讓他在家休養幾個月。”
而後馬上又道:“今年各地不是水災就是旱災,甚至還有人聚眾鬧事,形同叛亂,到處都要用錢,這筆錢也用不了幾年,所以回易不能斷,你告訴楊叢義,讓他提前做些準備,船隊明年再出一趟海。”
“是,官家。”
黃琦立即應承下來,隨後便問道:“這次給多少本錢?要賺多少錢?”
趙構想了一想,回道:“還給他五百萬貫,既然海外回易好賺錢,那就再賺六千萬貫吧。”
“官家,六千萬是不是多了點,聽說這次能在西洋換回來這麼多貨,是因為大宋船隊八年沒去,他們之前的存貨已經消耗完了,而這次船隊帶過去很多貨,西洋人少,估計要用四五年才能用得完,明年再去,怕是換不回多少貨,去的次數太多,我們的絲綢、瓷器、茶葉就賣不出好價,長此以往,賺錢的路子就會斷了。”
黃琦馬上提出了異議,他出過海,外面的錢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好賺。
“黃琦,這話不像是你能想出來的,誰教你說的?”
趙構臉上神情微微一變。
黃琦馬上躬聲回道:“這是幾年前出海時,湯鷽跟小的聊遠洋回易時說的,他說天竺、西洋塞爾柱那等地方,七八十艘海船的船隊頂多五年才可以去一次,不然運過去的大宋貨物越多,價值就越低,到最後恐怕三兩船貨還抵不上之前的半船貨換回來的東西多。小的以為,明年船隊再出海,就不能再帶那麼多絲綢、瓷器和茶葉了,大宋貨物在海外的售價要穩定,才能源源不斷的換回東西來。”
趙構聽說這是已經去世的湯鷽所言,臉上神色才放鬆、好轉。
湯鷽懂得回易,兩次賺回大錢,仔細想一想,他的話確實有些道理,老話說物以稀為貴,船隊出海太頻繁,運出去的東西太多,好像確實不是好事,但若隔幾年不出海,那也不行。
“這樣吧,船隊明年出海,規模就不用太大了,三百萬貫本錢,賺三千萬貫利潤。就這麼定了,讓他早做準備。”
“是,小的馬上去知會他一聲。”
黃琦不再多說什麼,他也怕說的太多引官家厭煩,本來他如今在宮裡的地位就不太穩固,若不是由他負責回易,能賺回錢來,恐怕早就去一邊涼快了。
“湯鷽不在了,楊叢義一個人能做好回易嗎?他有沒有幫手,要不要再派個人去回易處?”
趙構看了黃琦一眼,將面前的銀鈔遞過去,示意他放進箱子裡收好,這筆錢修宮殿應該是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