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一個晚上的工夫,整個長安城內外的民眾,以及各大軍營裡的將士,全都捲入其中。
整得劍拔弩張的。
將士摸不著頭腦,不知暴亂的真假,在上報之餘命令麾下的將士滿大街的巡邏抓人,維護治安,靜待上面的命令,再全力以赴。
這本沒錯。
可是大軍一動,還滿大街的抓人,民眾害怕了啊!
民眾就擔心自己被王浪軍蠱惑為謀朝篡位的幫兇,迎奉功勳幣開創新時代那一套,違背了朝廷法度,實為公然造反,死罪啊!
滿門抄斬的罪行都夠了!
何況這種事說不清,道不明的。
怎麼辦?
民眾著急啊?
為了活著。
為了子嗣的安康與未來,怎麼辦?
是不是要鋌而走險,與大軍發生械鬥,伺機活命?
不然呢,跪地等死!
別忘了,那些個挑事的主謀,不會讓朝廷與民眾有調查取證的機會的。
那麼他們就會時不時地製造動亂,挑撥戰爭。
局勢糜爛了。
在這種糜爛的局勢下,民眾沒得選擇就會鋌而走險。
於是,暴亂爆發了!
李二心知肚明,罪不在將士,也不在民眾身上,全在那些個挑事的人身上,可是上哪抓人去,抓誰啊?
抓不到主謀,就無法揭破敵人挑起的陰謀,也就無法平息這場暴亂了。
說白了,首先要打掉不時挑事的勢力,遏制暴亂的源頭,才有機會平亂。
否則局勢只會越來越亂!
李二想到這裡就頭疼欲裂了,迫切需要有人分憂啊?
杜如晦也想為李二分憂來著,可是無從下手啊!
當然,自打杜如晦知道自己病入膏肓的病被王浪軍治好之後,不在那麼仇視王浪軍了。
這才是杜如晦站到理性思維的角度上,看待問題。
否則依據以往的杜如晦,只怕會把一切罪責推到王浪軍頭上,局面就徹底亂了。
於是,杜如晦苦思冥想之後說道:“皇上,為今之計唯有穩定大局為重了。
同時命令將士只抓惡意挑事的人,千萬不要亂抓民眾,把事態惡化下去沒法收場啊!
以此拖延時間,希望王浪軍那邊可以破局,化解這場暴亂。
另外,我們懷疑修士群體制造動亂,不請他們出馬平亂,但可以放話刺激一下,讓他們互相甄別追兇,幫王浪軍平亂,而非幫朝廷,豈不是兩全其美之計?”
“呃,你這是挑事,不嫌事大啊!”。
“皇上明鑑,他們之間的某種利益之爭,朝廷一概不知,為何不能刺激明瞭,一舉多得呢?”
李二不敢苟同,可杜如晦人老成精,立意搞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