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成王敗寇,疆場生死與人無尤,但是屠戮平民而且還如此慘絕人寰,的確有些說不過去。”宮爵也有些想不明白。
“清軍入關時最開始只是看到中原混戰,僅僅想要搶掠城池,並沒有問鼎中原之意,要知道大清雖然在當時強大,可中原畢竟疆域遼闊,真要打起來清軍完全沒有勝算,其他不說,當時吳三桂若不降清,引清軍入關的話,估計清軍連山海關都過不了。”葉知秋說。
“的確也是,即便後來大清入主中原後,最開始也沒有想過長治久安,順治帝還下詔給後世君王,說江山能守就守,守不住便放棄返回關外,可見那個時候大清自己都沒想過坐穩江山。”薛心柔點點頭說。“因此在清初,入關的八旗軍除了征伐之外,做的最多的便是把從中原搜刮的財富大量運往關外。”
“既然是這樣,豈不是很矛盾,一方面擔心江山不穩,另一方面又大肆屠城,如此駭人聽聞的殺戮一旦激起民怨,就大清入關那點兵力,估計會在很短的時間被圍剿。”葉九卿說。
“所以我才奇怪,清軍長途跋涉才入關,而且當時中原混戰不斷,局勢不明,一旦這些勢力聯合起來,清軍完全無法抵禦,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清軍能不惜擔負天怒人怨的威脅,在揚州大開殺戒呢?”我說。
“關於揚州十日的原因後世的史學家也有過研究。”沈不悔對這方面最為熟悉,她對我們說。“滿清入關之初,採取了一系列緩和矛盾、取消苛捐雜稅的措施,使沿途百姓多未進行抵抗,像揚州十日這樣的事絕無僅有,至於原因至今也眾說紛紜。”
最多的一種說法是,前明降臣孫之獬因自己受到同僚排擠,向多爾袞建議重新採取剃髮易服之策,多爾袞認為此時已佔領北京,大勢已定,便採納了這個建議。
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強令漢人剃髮易服,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滿清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滿洲之制,而此時恰逢兵臨揚州,揚州人在史可法領導下對清朝的攻擊下的頑強抵抗,惹惱了統帥多鐸親王。”葉知秋在旁邊補充。“很多人史學家認為,清軍在揚州屠城有威懾之意。”
“易服令雖然只是對著裝要求和限制,但在統治層面上,這是滿清要求漢人無條件的臣服,用這樣的方法來試探漢人反抗的決心到底有多大,剛好揚州有戰事,算是殺一儆百威懾中原所有漢人。”沈不悔點點頭說。
“其他的說法呢?”我問。
“揚州地處南北交通樞紐位置,歷來得漕運、鹽運之利,向稱富庶地區,商業繁榮,所以清軍破城之後開始燒殺搶掠中飽私囊,估計是這個過程中遭遇反抗,從而引發了屠城。”沈不悔說。
“但這個說法並沒有什麼說服力,因為當時統軍的是滿清多鐸,此人是鑲白旗旗主,能征善戰的猛將,但並非只是一介武夫,多鐸在攻佔南京時就頒佈嚴令,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葉知秋在旁邊想了想說。“多鐸治軍極嚴,說到富庶,南京遠比揚州繁榮,南京都沒有發生變故,為什麼偏偏要搶掠揚州呢,何況多鐸下達的是軍令,清兵即便有燒殺搶掠的行為,但還不至於敢做出揚州十日這樣駭人聽聞的屠城。”
我來回走了幾步,這兩種說法都不足以讓我信服,揚州十日屠殺的雖然是平民,可如此暴行傳揚出去,或許的確能收到威懾的作用,但任何事都是有兩面的。
清軍如此殘暴,降與不降結果都一樣,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奮起抵抗,這無疑能讓漢人軍民一心同仇敵愾,要知道當時的漢人若是聯合起來,大清入關的那些兵馬完全不足為懼。
多鐸既然知道頒佈三勿法令,可見此人心知肚明卻不可失了民心,一個如此文韜武略的帥才,又怎麼會在揚州幹出這樣沒有任何意義的事。
“清軍是什麼時候攻入揚州城?”我轉頭問沈不悔。
“清世祖順治二年的五月二十日。”
“屠城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五月二十三日。”
“三天之後……”我揉了揉額頭深思熟慮說。“所謂一鼓作氣,若是清軍殺意難平,宣洩在揚州平民身上,屠城應該在揚州破城之日開始,為什麼卻發生在三天之後呢?”
“不悔,揚州被清軍包圍時,如今我們所在的青銅宮這片區域是什麼時候被清軍佔領的?”葉九卿好像想到了什麼。
“青銅宮的上面是文津橋,是當時揚州一條很重要的橋樑,和清軍對持的時候,南明守軍曾想鑿斷文津橋,但挖掘到一半時,清軍就佔領了這裡,並且在此加固文津橋以便大軍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