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高層得知清方不僅處死了巴夏禮使團,還在集結軍隊備戰,大為震怒。
在英法兩國特使的授意下,英軍的陸軍司令格蘭特,法軍的陸軍司令孟託班舉兵進犯通州。
清軍的指揮排程突出一個混亂無序低效。
直至英法聯軍主力進抵通州附近,清軍才勉強完成集結。
難得的是,這次清軍士氣高昂,不似以往。
畢竟這是清王朝最精銳的軍事力量,最後的遮羞布。
雙方主力在通州附近遭遇。
“此地地形開闊,適合我騎兵衝鋒!真是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
通州城,面對開闊的平原地形,士氣高昂的四萬精銳大軍,僧格林沁心潮澎湃,信心十足。
在他看來,大清的滿蒙八旗勁旅並未真正和洋人正面較量過,沒有較量過就等於沒有輸過。
此前大清和洋人打的那都是什麼仗?
都是大清不擅長的海戰和登陸戰!洋人是以他們的長處打大清的短處才打贏的!
現在在地勢平坦的通州平原,他要讓洋人領教領教當初橫掃天下的滿蒙八旗勁旅真正的實力!
“僧王,敵攻我守,且洋人槍炮犀利,兵精將廣,不可浪戰。我們應該發揮兵力上的優勢拒堅城固守!以逸待勞,儘量殺傷敵軍!”梁紹瓊建議道。
“待敵軍人困馬乏之際,僧王再率八旗勁旅追擊敵軍殘兵敗將不遲!”
大戰還沒開始,清軍的兩位統帥就在戰術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僧格林沁主張主動出擊,發揮滿蒙八旗勁旅騎兵的野戰優勢,一舉擊潰英法聯軍,一戰定乾坤。
梁紹瓊主張拒城固守,儲存有生力量,擇機適時出擊。
最後的結果不言而喻,僧格林沁是主帥,指揮權在僧格林沁手上,梁紹瓊只能聽從僧格林沁的命令,率軍主動出擊,和英法聯軍決戰。
不過樑紹瓊也留了個心眼,除了不得不帶出城的半個炮兵營之外,梁紹瓊只帶粵勇新營出城野戰,最精銳的粵勇老營,仍舊留在通州城中,以備不測。
很快,清軍的總指揮僧格林沁做出了部署。
由他本人親自統率馬、步兵17000人(其中7000蒙古馬隊,多隆阿部的3000索倫精銳騎兵,7000步卒),駐紮在張家灣至八里橋一線,迎戰英法聯軍,扼守通州至京師廣渠門的大道。
梁紹瓊統領3000粵勇,4000直隸綠營兵,1000餘索倫騎兵負責配合接應僧格林沁主力。
副都統伊勒東阿督帶蒙古馬隊4000人防守八里橋,另有1000名察哈爾蒙古馬隊由總管那馬善統帶,駐守馬駒橋,防止英法聯軍從馬駒橋方向西進,繞道進犯京師城。
副都統勝保率綠營兵4000人,並粵勇老營防守通州。
直隸提督成保率京營5000人駐守齊化門以東至定福莊一帶,負責拱衛京師,並充當後備部隊。
梁紹瓊認為預備隊留的太少了,建議僧格林沁多留一些預備隊。
副都統勝保等人也站在梁紹瓊一邊,建議求僧格林沁多留一點預備隊。
僧格林沁不勝其煩,為了讓兩人不再聒噪,便多留了2000人在通州城作為預備隊使用。
1858年6月15日清晨。
英法聯軍自河西逼近張家灣,並向張家灣附近的清軍駐地發炮攻擊。
粵勇的半個炮兵營以薩克拉門託炮還擊,奈何英法聯軍在炮兵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粵勇的半個炮兵營未能壓制住英法聯軍的炮火,自身損失頗為慘重。
傷亡大歸傷亡大,但粵勇炮兵仍舊堅持對英法聯軍炮擊,為大部隊的衝鋒提供火力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