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將“荔枝失竊”之事安排下去,便不再關心。對他而言,這只是小事。
不足掛齒。
有更重要的事情,已經來到眼前——
千秋節!
所謂千秋節,其實最初是在開元十七年的時候,唐玄宗為自己四十歲生日舉行的盛大慶祝活動。同時詔令雲,“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所以每當此日,天下英才盡數集於長安,是為一時盛事。
如今已經十餘年矣。
便是朝堂之上、市井之間,眾人所議論的焦點,也集中到了這越來越近的“千秋節”上。
特別是隨著時間的臨近,有越來越多的奇人異士不斷進入長安,眾人各展所長,賣弄技藝,引領風騷,使得長安城內分外熱鬧。
“呼——”
當街一個賣藝者,一張口,就見一道火龍從他口中噴出,只有尺餘長,火焰熊熊,周圍眾人驚呼一聲,紛紛向後退開。
“好!”
“好!”
叫好聲不絕於耳。賣藝者就有人幫襯,拿著托盤沿人群走了一圈:
“謝老爺賞!”
“謝老爺賞!”
不片刻功夫,盤中已經多了數十枚銅錢。
很快又有其他人上前,表演其他技藝,幾個集市之中都是十分熱鬧。
唐朝素來以開放、包容、泱泱大度的姿態留名後世,這是一個大氣磅礴的年代,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年代,是泱泱盛世。
邵陽和通遠道長走在長安街頭,感受到的,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感觸。他們更像是“外來者”,所以行走在街頭巷尾,都帶著一種“旁觀”的姿態,體會著這一年代獨特的氣息。
通遠道長也有些放鬆。街頭甚至能見到不少契丹人、吐蕃人……等等其他族人;所以通遠道長的打扮,倒也沒有太讓人詫異。
最多有人多看兩眼,覺得有些不同。
通遠道長感慨,“走入時光碎片之中,就像是去往一個個不同的時空旅行,所見所聞,所知所感,有些熟悉,卻又生疏,迥異於平日所見。”看的出來,通遠道長很是享受這種感覺。
對他而言,時光碎片,當真就如同一個個風格迥異的“風景”一般。
邵陽可沒這麼閒。
進入時光碎片的機會多難得
哪兒能這麼浪費!
其實邵陽也有些好奇——他忍不住打量通遠道長,但見後者悠然地跟在邵陽身旁,不急不躁,比邵陽自己可要悠閒多了——但您老,就這麼在時光碎片裡面的是怎麼得到好處的
邵陽很納悶兒。
不過,這種事情卻不大好細問,既然通遠道長不說他的目的,邵陽索性就按著自己的計劃來了。
其實,由於他有“系統”,所以能比旁人更早明白所處的年代和事件,自然更容易著手,從時光碎片之中謀取最大好處。
這一番,邵陽也有了一些計劃。
等一個機會。
穿過一條條街巷,邵陽左顧右盼,忽然,看到一個臨時搭起的比武臺。
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