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之所以重視空降部隊也不奇怪,因為他們的“閃電戰”需要一些部隊趕在裝甲部隊前佔領橋樑、交通樞紐等重要戰略目標。
“閃電戰”必須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坦克再快也無法比敵人裝炸藥包並點燃導火索快。
被進攻的敵人遠遠的看到德軍坦克趕來,只需要將橋樑炸燬就足以讓德軍的裝甲慢下來,於是“閃電戰”也就“閃”不起來了。
但是,如果遠處根本就沒看到敵人,或者德國人的裝甲部隊還很遠,至少還有幾天的路程……這時突然天下空降下來一群德國兵將這些橋樑佔領,然後在空軍的掩護下守住這此橋樑保證它不被炸燬。
接著,德軍裝甲部隊又日夜兼程快速趕到,不僅順利的透過橋樑還在空降兵的配合下順利的擊潰了敵人,接著又馬不停蹄的進攻下一個目標,如此反覆。
不難想像,空降兵在“閃電戰”中擔任重要的角色,幾乎可以說沒有空降兵就沒有“閃電戰”。
德國人的高明之處,就是他們幾乎在沒有實戰經驗的情況下研究出了一套切實有效的戰術理論。
如果說有實戰經驗的話,那也是一戰的實戰經驗。
法國人、英國人等大多數人從一戰得出的實戰經驗是“絕對防禦”,而德國人得出的卻是由空軍、空降兵、裝甲兵等多兵種協同的“閃電戰”。
於是其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也就不奇怪了。
因為這個原因,德軍很重視滑翔機飛行員的培養。
當然,其中有一部份是被逼出來的……《凡爾賽條約》規定德軍不得訓練、培養飛行員,但滑翔機不在其中。
於是,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就抓住這個空子,將滑翔機訓練列為德國高中的必修課目之一,也就是說,幾乎每個高中畢業生都能駕駛滑翔機。
體現在此時的好處就是,德軍可以輕鬆的從部隊裡找出一大堆滑翔機飛行員,然後讓他們駕駛著滑翔機攜帶著物資補給甚至士兵增援霍爾姆及其它被圍困的要地。
這也是蘇軍的反攻一直無法擴大的原因之一……後方有幾根刺沒能拔掉,誰也不敢放心的往前推進,甚至有時還會有炮彈從後方呼嘯而至,一不小心還有可能被兩面夾擊。
麥赫利斯此時就更加興奮起來。
“我說了,舒爾卡!”麥赫利斯一邊來回的踱著步一邊說道:“我說他們一定會進攻克裡木的,可他們沒有聽我的意見!”
看看周圍沒人,麥赫利斯就壓低聲音對舒爾卡說道:“幹得好,舒爾卡同志!現在,你認為戰局會怎麼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