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討論,覺得為一個坦克殘骸花太多時間和精力不值得,同時為了不讓它被德軍利用,於是就在它旁邊挖了個坑將它拖進去埋了大半,還留在外的一部份就當然一個掩體了。
巴維爾科夫上校走到舒爾卡身邊遞上了一根菸,然後一邊看著漸漸成形的工事一邊說道:“加上這些坦克殘骸,正面基本就可以放心了。但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舒爾卡同志……”
“你擔心敵人會像我們一樣從側翼進攻?”舒爾卡反問。
巴維爾科夫不由哈哈笑了起來:“什麼都逃不過你的眼睛!”
說著,巴維爾科夫上校就為舒爾卡點燃了煙,問:“如果我們可以透過側翼繞到敵人後方,為什麼德國人就不能這麼做?我是說,如果他們發現從正面很難突破的話……”
舒爾卡吐了一口煙霧,然後就攤開了一張地圖,藉著晨曦的微光指著地圖回答道:“問題在於側翼在我們手裡,‘紅色十月’新村,以及市區!而且我們還在這些區域布有炮兵!”
“我知道這個!”巴維爾科夫說:“他們可以為馬馬耶夫崗的側翼提供火力掩護,但在白天他們卻很難發揮作用,因為會遭到敵人空中力量的轟炸!”
“我們只需要解決夜晚的問題!”舒爾卡回答:“如果是白天……那就上去跟他們拼刺刀吧!”
巴維爾科夫上校想了想,就點頭說道:“說得對,上尉!這正是我們希望的!”
這的確是蘇軍希望的,就算蘇軍在肉搏戰中能用兩人拼掉德軍一人都划算。
這不僅是因為德軍素質高兵力不足,更是因為德軍動員能力遠不如蘇軍。
史上蘇德戰爭也的確有這樣一個過程:
初期德軍大多都是精兵,而蘇軍素質卻參差不齊。
但隨著戰爭深入雙方都出現大批傷亡……這對平均素質好的德軍來說是很不划算的,因為隨著精兵、老兵傷亡增大,越來越多的新兵補充進部隊,結果就是德軍總體素質成級數下降。
反之,蘇軍卻是在傷亡中成長,越來越多的新兵打成了老兵,於是總體素質不降反升。
此消彼長之下,戰爭打到後期兩軍素質其實已相差不大了,這其中尤其是蘇軍新一代指揮官的成長。
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巴維爾科夫上校……他就是一個在戰場的現實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然後改變自己的一名軍官。
“我明白了,舒爾卡同志!”巴維爾科夫上校感激的握了握舒爾卡的手,感嘆道:“我應該早些時候碰到你!可以這麼說……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戰爭是怎麼一回事!”
舒爾卡理解巴維爾科夫這話的意思。
在此之前,戰爭對他來說或許就是把手槍一揮,然後高喊一聲:“同志們,為了蘇維埃!為了斯大林,衝啊!”
這不能怪巴維爾科上校,因為此時蘇軍從上到下都是這樣的風氣。
尤其是這時期蘇軍實行的還是政委制度,軍事指揮官實際是要服從政委的指揮,而政委大多不懂軍事。
不過舒爾卡知道,這不會太久了。
因為政委制度在實戰中暴露出太多的弊端,於是在十月正式取消了政治委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