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一名排長或是連長,那麼“感情用事”或許是正確的。
因為排長、連長都是戰術單位,同時他們也是直接指揮士兵的基層軍官,他們的“感情用事”不僅不是壞事,反而可能激發起士兵計程車氣甚至同仇敵愾的心理。
但如果是營長及其以上,更需要考慮的就是戰略層面。
這時“感情用事”的結果,就是會使部隊傷亡更多人甚至導致整場戰鬥的失敗。
比如現在,舒爾卡如果頭腦一熱將更多的部隊投入山頂陣地……其結果就可能是傷亡更多的人最終還沒能拿下山頂陣地而影響全域性。
道理很簡單,但真正能在緊張的戰場上做出正確決策的人卻不多,尤其是蘇軍指揮官。
接著,戰鬥的發展果然就像舒爾卡預想的那樣。
德軍又一次打退了蘇軍的進攻。
但舒爾卡根本就沒有給德軍一點休息時間,在德軍就要取得勝利的時候,埋伏在黑暗中的蘇軍再次朝山頂陣地甩出一批手榴彈,然後又是一波衝鋒。
在那一刻,站在山頂陣地上因為剛才的一陣近身廝殺而渾身是血的費里克斯上尉突然明白了一點:從始至終,他們就沒有守住山頂陣地的希望。
因為,俄國人會一批、一批,接著又一批的衝上來。
如果說這是遠距離作戰的話還不算什麼,因為德軍可以依靠火力拒敵人於陣地之外,他們所需要的只是扣動扳機射出子彈將敵人打倒。
但這卻是肉搏,近身肉搏。
沒有人能一波接著一波的抵擋敵人這樣的衝鋒,除非他是超人。
費里克斯上尉喘著粗氣,用鮮血模糊的雙眼望著周圍成群湧上來的敵人,然後大喊一聲:“第一步兵連,前進!”
第一步兵連計程車兵大聲回應著,然後挺著刺刀對蘇軍發起了反衝鋒。
但這一回,他們的衝鋒幾乎就是送死的。
因為在之前的戰鬥中消耗了大量的體力,他們與新投入的這批蘇軍根本就沒有一搏之力,只幾分鐘的時間,就被淹沒在蘇軍的人海之中。
舒爾卡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
這批德軍沒有一個人投降,哪怕是到了最後時刻,在防守已沒有任何意義的時候。
也不知道這是因為他們知道蘇軍在這場戰鬥中不留俘虜,還是因為他們英勇無畏視死如歸。
但不管是因為什麼,這是一支值得尊敬的部隊。
另一方面,舒爾卡也知道德軍已經完了……他們派出了最精銳的部隊搶佔山頂陣地,但山頂陣地還是落入蘇軍手中。
這意味著剩下的德軍沒有了退路。
接下來戰鬥甚至都不需要舒爾卡指揮了,戰士們在山頂陣地架起了機槍和迫擊炮,居高臨下的對據守在第一道防線上的德軍實施壓制,而且還是從後方。
不久,腹背受敵的德軍就全線崩潰,很快就舉手投降。
對於這種結束戰鬥時投降的德軍,蘇軍暫時會留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