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疑了下,瓦西里又將準星提前了一些。
因為他意識到一點:煙霧變化是滯後的,是在人躍進之後產生,也就是當他看見時目標已經跑過該處位置。
接著一扣扳機,“砰”的一聲,煙霧裡傳來一聲慘叫。
“打中了!”瓦西里在心裡歡呼一聲。
接著,瓦西里就朝舒爾卡的方向投去敬佩的眼神。
瓦西里知道,這不只是一場比拼一場較量,這至少說明了一點,“突圍英雄”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比自己還要優秀,而這才是高手對決的決定因素。
舒爾卡當然不知道這些,他也沒空理會這些。
因為此時德軍已經大喊一聲衝了上來,在幾發迫擊炮炮彈的掩護下。
之所以是“幾發”,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德軍不敢打太多的迫擊炮。
在反斜面這邊,是德軍佔據高處蘇軍佔據低處。
而迫擊炮炮彈炸開之後彈片卻是呈輻射狀往上飛的,也就是說……德軍如果在往下衝鋒時大面積用迫炮掩護,那麼這些炮彈往往會給德軍造成更大的傷亡。
但德軍還是用“幾發”。
這“幾發”其實是德軍在衝鋒前的心理戰術……幾發炮彈在蘇軍身後一響,一方面是轉移了蘇軍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讓蘇軍以為這可能是試射,以為接著就會有大規模轟炸,於是習慣性的躲進戰壕。
乘著這時候,德軍步兵就發起衝鋒。
舒爾卡知道德軍玩的這套把戲,於是在炮聲響起後就大喊一聲:“同志們,殺死他們,衝啊!”
這時其實有些蘇軍士兵已經上當了,以為德軍暫時不會衝鋒。
所以舒爾卡的命令來得很及時,他們在訓練中已經養成了一種服從上級命令的習慣,這其中尤其是舒爾卡的命令。
舒爾卡這“突圍英雄”的名聲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就有賴於米哈依爾維奇少校的信任。
米哈依爾維奇少校就曾經在訓練時對部下說過:“我最佩服那些敢於不服從副團長命令的人,因為就連我都要聽從他的命令!”
因此,在舒爾卡喊聲發出的一霎那,蘇軍士兵幾乎是條件反射的從戰壕中跳了出來然後往煙霧中衝去。
不過幾秒,敵我雙方就絞殺在一起。
槍托、石頭、拳頭,甚至牙齒,都成了致命武器,一場殘酷而原始的肉搏戰就在煙霧中展開了。
在後方觀察的巴維爾科夫雖然什麼也看不見,因為陣地上到處都是煙霧,煙霧彈的白色煙霧和燃燒廢輪胎的黑色煙霧,再加上炮彈和灰塵,所有的混雜在一塊使它就像是蒙上了一層薄紗。
但巴維爾科夫還是能從其中隱隱傳來的喊殺聲和慘叫聲感覺到這場戰鬥的慘烈。
沉默了好一會兒,巴維爾科夫才放下望遠鏡,問著身邊的萊蒙托夫:“你確定他們是第82步兵團嗎?那支警戒部隊?”
萊蒙托夫中尉無言以對,因為他對此也產生了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