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步槍和機槍壓制的話,顯然不是對方狙擊手的對手。
迫擊炮一方面是精度不夠另一方面是很難對躲藏在建築裡的目標構成威脅……它是曲射炮,是自上而下的攻擊也就是先從屋頂炸起。
如果是蘇軍,這時當然就會使用火箭筒這直射火炮。
但還沒有裝備鐵拳的德軍就只有一個選擇:坦克。
德軍通訊兵躲在廢墟中一陣叫喊,舒爾卡甚至都能清晰的聽到他的喊聲。
然後一輛輛坦克就被調動起來,它們調整著炮口瞄準目標……這個過程就涉及到步坦協同,也就是步兵為坦克指引位置。
德軍的步坦協同很簡單,就是步兵機槍的朝目標位置射擊,德軍炮手觀察到機槍子彈的落點然後調整諸元,接著“轟”的一聲就朝該處打出一發炮彈。
當然,蘇軍狙擊手不會在原處等著德軍轟炸,他們早已轉移到別的位置甚至已經離開了那幢建築……要做到這一點很簡單,只需要在另一側事先為自己留下一條繩索,他們就可以飛快的撤離然後轉移到其它位置。
而就在這時,隨著舒爾卡一聲令下蘇軍就展開了攻擊。
先是手手榴彈甩出一批,不管有人沒人,往前方几十米處甩就沒錯。
乘著德軍被手榴彈嚇得藏進掩體躲避時,火箭筒射手就突然冒出來。
有些火箭筒射手為了能更好、更準確的打擊目標坦克,甚至閃身出來的直接單膝跪在坦克幾十米處的正前方……雖說在這種情況下德軍包括坦克乘員的注意力都被暫時吸引到其它方向,但這麼做依舊可以說是膽大包天,因為這就是以血肉之軀面對一個鋼鐵怪獸。
而且只要反應慢一點,德軍坦克機槍手調整一下射角然後一扣扳機,一切就結束了。
但他居然成功了。
就在德軍機槍轉動的那一刻,這名火箭筒射手一扣扳機,火箭彈“啾”的一聲直朝坦克飛去。
幾乎與此同時,火箭筒射手拋下火箭筒原地兩個側向打滾躲過了迎面打來的一排子彈。
這時舒爾卡才發現那名火箭筒射手就是瓦列裡。
舒爾卡戰後問起這件事。
瓦列裡則輕鬆的回答:“上尉,我並不是在逞英雄,在此之前我就觀察過機槍槍管!”
瓦列裡一邊用手中的步槍演示一邊興奮的說:“槍管是朝上的,這說明機槍手也被狙擊手吸引了注意力,所以我有足夠的時間!”
瓦列裡說的有道理。
戰場上的勝負之間往往就只是一個小細節、小錯誤。
德軍機槍手犯了一個小錯誤:在炮手轟炸敵人狙擊位時,機槍手應該為坦克掩護其它方向的掩護。
一個小錯誤已足以致命。
於是只聽“轟”的一聲爆響,坦克裝甲上冒起了一陣青煙,接著煙越來越大,很快就竄出了火苗。
沒有人開啟艙蓋往外逃,裡頭的坦克乘員或許已經被火箭彈的高溫射流擊傷在裡頭一片慘叫,只是因為隔著厚厚的裝甲聲音沒能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