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我們沒有後退的可能,雖然我們有路可退,也有時間退往伏爾加河東岸,但這絕不會是我們的選項,我們會在斯大林格勒與敵人戰鬥到底!”
這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斯大林格勒背靠伏爾加河是優點,同時也是缺點。
說它是優點,是因為這使德軍無法對斯大林格勒實施四面包圍完全切斷其與外界的聯絡……除非德軍打到伏爾加河東岸,而這又幾乎是不可能的。
說它是缺點,則是因為它總是給斯大林格勒的守軍一個希望,一個可以撤往東岸逃生的希望。
這種希望對於守軍來說是很恐怖的,它就像是“圍三厥一”的戰術,蒙古騎兵包圍敵人時總是有意空出一面讓敵人逃跑。
這戰術首先就動搖了敵人拼死抵抗做困獸斗的意志。
對此戈利科夫和克雷洛夫都表示贊同。
“說得對,舒爾卡同志!”戈利科夫說:“我們要與敵人背水一戰,我們要斷了這條後路,或者說是斷了所有人撤退的想法!”
“我們要讓所有人知道一點!”克雷洛夫說:“要麼守住城市,要麼就死在這裡,沒有第三個可能!”
很快,戈利科夫就起草了一份告軍民書並在斯大林格勒的廣播播放:
“親愛的同志們,所有的斯大林格勒公民們:
狂暴的敵人已經逼近我們生活的城市。像24年前一樣,我們這座城市又在經歷著艱難的時刻,散發著血腥氣的侵略者要闖進我們充滿陽光和朝氣的斯大林格勒,要玷汙我們偉大的俄羅斯河流——伏爾加河……
斯大林格勒的公民們,同志們!
這一次,我們決不妥協,決不讓敵人侵佔我們親愛的城市,決不讓敵人毀掉我們的房屋和家庭。我們要在所有的街道上構築起不可逾越的街壘,要使每一座房屋、每一個街區、每一條街道都變成敵人攻不下的堡壘……”
應該說戈利科夫這番話還是很有水平的,尤其是這其中提到了24年前。
24年前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進攻過俄羅斯,那一次是以俄羅斯軍隊的崩潰並以割讓300多萬平方公里的《佈列斯特和約》結束。
當然,這些土地最終也沒有落到德國的口袋裡,隨著德國戰敗,這個和約成了一紙空文。
但這個經歷卻成了所有蘇聯軍民心中的痛,尤其現在侵略蘇聯與蘇聯作戰的還是當年給他們留下恥辱的德國軍隊。
所以,戈利科夫就是用這種方式告訴他們:洗涮恥辱的時候到了,要麼把德國人趕出去,要麼就死在斯大林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