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素質就是速度,而速度快一點,哪怕只是一點點,都是生與死的差別。
駐守在馬馬耶夫崗上的蘇軍是近衛步兵第39團。
這個團雖說有“近衛”稱號戰鬥力不俗,但這也只能說作戰堅決、不怕犧牲不怕困難……真要說素質,其迫炮手有相當一部份甚至沒受過任何訓練。
這是由蘇軍傷亡率高決定的,尤其敢打敢衝的近衛部隊,訓練有素的迫炮手上陣沒幾天就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現學現打。
於是,在馬馬耶夫崗上,德軍迫炮手毫無疑問的壓制著蘇軍迫炮手。
再加上德空軍的掩護,保盧斯前置的遠端火炮就發揮了作用。
天色剛亮,德軍佈置的遠端火炮就打出成片成片的炮彈。
它們的目標首先是伏爾加河中央的沙洲。
就像之前所說的,蘇軍在那裡佈署著大量的防空火力,高射機槍和高射炮,甚至還有些防空碉堡。
所謂的防空碉堡就是在周圍設定一定的厚度的防護,只露出頂部一塊空間以供高射機槍和高射炮射擊。
這樣的防空碉堡對轟炸機尤其是像“斯圖卡”一樣的俯衝轟炸機沒有任何作用,因為俯衝轟炸機可以自上而下的將航空炸彈從頂部投入碉堡內部。
但空軍針對地面防空火力的壓制更有效的其實是機槍和機炮。
航空炸彈成本不菲,這成本包括炸彈的成本、戰機成本、運輸成本等……戰爭中運輸成本絕不能忽略不計,極端情況下運輸成本往往會超過炸彈成本甚至是其數倍。
而這樣的一枚炸彈一次只能針對敵方一個防空火力點,同時還有一定機率偏離目標,也就是說效費比很低。
反而是機槍和機炮,一個俯衝下來對準目標“嘩嘩譁”的一梭子彈,有很大機率將敵人打死並將裝備打壞。
防空碉堡就是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它能抵擋大多數來自敵方戰機機槍和機炮的攻擊。
反之,這東西對德空軍來說就十分頭疼。
這使德軍戰機在對蘇軍伏爾加河運輸線實施封鎖時總是無法放心也無法超低空,因為這樣一來他們自己也將面臨被敵人防空火力擊落的風險。
現在,德軍將遠端炮火前置後,這些問題就解決了。
德軍偵察機在空中觀察沙洲,然後將一個個防空碉堡的座標資料透過無線電報告給指揮部,接著再與炮兵協同引導著炮兵一個接著一個的將那些防空碉堡及高射火力點敲掉。
很自然的,這一天就是德空軍狂歡的日子。
一架架戰機和轟炸機輪番出動,沒有防空火力的威脅,它們肆無忌憚的對河面上的運輸船進行低空轟炸。
不久,德軍遠端火炮也加入到轟炸運輸船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