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要求朱可夫迅速組織一次反攻……其中的重點是“迅速”。
之所以要“迅速”,是因為斯大林發起反攻的目的就是打亂德軍的進攻佈署使其無法按步就班的對第二道防線發起進攻。
顯然,如果不夠“迅速”,德軍就會搶在蘇軍反攻的前頭髮起進攻,那麼反攻也就失去了意義。
其實斯大林之所以不顧朱可夫的反對要求發起反擊,除了被克林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他不相信這樣下去第二道防線能擋住德軍的進攻。
於是,在自大和不自信的這兩者的結合下,再加上一點不安全感,就使斯大林迫切的希望改變現狀。
朱可夫知道這是不現實的,所以不管他對著地圖怎麼研究也找不出一個可行的反攻計劃來。
不久,最高統帥部就失去了耐心,他們直接將一個反攻計劃遞交到朱可夫面前:
“戰略目標是將盤踞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區的德國軍隊趕出去,以粉碎敵人正在準備的攻勢。為此,我軍應組織兩個位置的反攻:
一個是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區以北,補充第16集團軍從正面對敵人發起進攻。
另一個以一個騎兵軍、格特曼的第112坦克師和第49集團軍的部分兵力,從謝爾普霍夫地區向克盧格的德軍第4集團軍南部側翼的第13軍實施反突擊!”
這個計劃看起來似乎的確可行,兩支反攻部隊一南一北的對敵人發起反攻,就像德軍慣用的鉗形攻擊一樣,最高統帥部也是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區的德軍實施鉗形攻擊。
如果成功的話,不久會將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區的德軍趕出去,還會包圍並殲滅掉德軍幾個師。
但朱可夫卻並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這個計劃是無法實現的,布林加寧同志!”朱可夫說:“德國人之所以能夠實施鉗形攻擊,那是因為他們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和裝備,而且他們的部隊還有很強的機動性,而我們的兵力明顯不足,裝備嚴重缺乏而且機動能力不足,無法實施這樣的鉗形攻擊!”
朱可夫的分析當然是有道理的,德軍實施突破的部隊動不動就是一集團軍或是一個裝甲叢集,而且還配屬大量空軍、炮兵、坦克。
可是反觀這蘇最高統帥部的計劃:重組第16集團軍這支力量還好,另一支力量只有一個騎兵軍、加一個坦克師,再加上某集團軍部份力量,這點東拼西湊的兵力卻要反攻德軍一個集團軍……其實就別說反攻了,能擋住德軍的進攻就不錯了。
所以其它的不用說,僅僅是兵力和戰鬥力對比就決定這個計劃不現實,兵力不足的蘇軍不適合再分兵進攻。
但這卻由不得朱可夫。
“我希望你明白一件事,朱可夫同志!”布林加寧只是簡單的回了一句:“這不是詢問,而是命令!”
於是朱可夫就無話可說了……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指揮權。
舒爾卡當然不知道這些,他只知道馬上部隊又接到了出發的命令,坐上火車後他們甚至連目的地是哪都不知道。
他一直以為這一次會跟上回一樣,也就是德國人在防線上突破了某一點,坦克第四旅作為機動部隊趕赴前線“救火”。
但舒爾卡很快就發現不對勁。
火車開卦的方向依舊是西北面……這不是舒爾卡看出來的,事實上,舒爾卡一坐上車繞幾個彎然後很快就不知道哪是哪了。
這在現代不會有什麼問題的,手機地圖一開啟,然後跟著地圖走就成了。
但在這時代卻成了個大問題,尤其還是部隊行軍。
舒爾卡忍不住又想起了小偷,他是三連裡方向感最出色的。
另一個就是阿列克大叔,只不過他大多時候都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尤其是坐火車不用他開車的時候……一上車找個靠窗的位置一靠,把軍帽摘下往臉上一套,沒過一分鐘就響起了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