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軍營……這個軍營已不是第333團之前駐守的軍營。
之前的軍營距離火車站十幾裡,坦克來回行駛大約需要半個多小時,這對於作為機動部隊需要經常出擊的坦克第四旅無疑是個巨大的浪費。
於是,他們在火車站附近開闢了一個臨時軍營。
之所以用“開闢”,是因為這個軍營的確是開闢出來的。
這裡是偉大的莫斯科,蘇聯的首都,同時也是蘇聯最大的城市。火車站附近的房子當然是寸土寸金,這裡密集的分佈著各種商店、旅館及餐館等等。
但所有這一切都是對戰前而言,隨著戰爭爆發火車站就成為屯積物資和兵力的倉庫及中轉站……大量計程車兵和裝備被運送到這裡等待命令,甚至還有許多直接就被送往前線。
坦克第四旅就在這樣一個位置而且還是保密及安全性較高的地下倉庫得到了一個兵營。
這是為什麼就不用多說了,距離火車站足夠近,就可以用最快的時間趕赴戰場。
事實上不只是火車站的用途變了,其它工廠甚至是工人也都全部被動員起來並轉化了職能:
無軌電車修理廠開始生產手榴彈,機械廠轉產坦克和炸藥,甚至原來生產居民服飾用品的小廠也為前線生產反坦克手雷。
成千上萬的老人、婦女甚至是學生都進入工廠幫助生產裝備。
迫擊炮、自動步槍、炸彈、炮彈一批批的被生產出來。汽車廠則大量生產軍隊使用的越野汽車及火炮部件和鑄件及雷管。
就像舒爾卡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張圖片:一名頭戴鴨舌帽的少年,它看起來只有十三、四歲,臉上還稚氣未脫,但卻拿著一把螺絲刀正在熟練的維修著馬克泌重機槍。
這名少年只怕並不知道他會因為這張照片而流傳後世,因為舒爾卡在現代的博物館裡就看到過它。
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舒爾卡腦袋裡思考的……坦克第四旅奪回克林後,蘇西方面軍的第16、新編第5、第43、第49集團軍就組成了一道完整的防線。
再加上坦克第四旅的機動防禦,守住這道防線等到入冬直至遠東方面軍的援軍到來應該不是問題。
尤其是在克林一戰後,朱可夫對坦克第四旅已有了足夠的重視……確切的說,朱可夫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坦克第四旅,只不過他沒想到坦克第四旅會重要到這程度而已。
於是,坦克第四旅的裝備很快就補齊了,汽車、防空營的高射炮,第333團的反坦克炮……反坦克炮依舊緊缺,第333團只得到了十門,不過他們補充了30挺PTRD反坦克步槍。
說實話,這種PTRD反坦克步槍並不是一款優秀的步槍,它是蘇聯用於應急的一種裝備:
德軍坦克的裝甲防護普遍不強,尤其是“一號”、“二號”以及產自捷克的“38T”,它們甚至使用12.7MM高射機槍在較近的距離都可以擊穿。
於是,蘇軍就需要一種有效的單兵武器對付這些輕型坦克。
PTRD反坦克步槍就應孕而生:戰爭爆發後也就是7月才發現這個需求,一個多月後就生產出樣槍,緊接著就投入量產。
不過到現在產量還不大,第333團能得到30挺也是優先分配的。
正在舒爾卡對著報紙胡思亂想的時候,卡拉什尼科夫就坐在舒爾卡旁然後揚了揚手中的伏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