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趕到的那一刻就發起了進攻。
進攻毫無章法,甚至在進攻時湖對面的炮兵還在轟炸。
“砰!”的一聲,舒爾卡擊斃一名邊三輪駕駛員。
德軍邊三輪的標準配置是個三人小組:
駕駛員負責控制邊三輪的走向。
邊輪上架著一挺輕機槍,主要負責壓制正前方火力壓制。
後座上還有一名衝鋒槍手,主要負責射擊兩側的目標。
所以邊三輪對於這時代來說是妥妥的戰鬥單元而不是運輸單元。
事實上,邊三輪如果用於運輸的話它的裝載空間少得可憐,三個人往裡一坐基本就滿了,頂多就是再往哪裡塞點東西。
用於戰鬥單元又顯得防禦不足很容易被擊毀。
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原因是邊三輪火力很強,一個三人小組就有一挺機槍加一把衝鋒槍,另外衝鋒槍手還有可能朝外拋手榴彈,再加上邊三輪速度快轉向靈活,數量一多就像古代騎兵一樣在陣地上到處衝殺,再配合上坦克和裝甲車,會給敵人防線很強的衝擊力。
其弱點就是駕駛員。
不過通常駕駛員在進入戰場時都會俯下前身將自己埋在車頭下駕駛,只露出頭和眼睛,這樣會使敵人很難發現並擊中他。
但即便是這樣他還是逃不過舒爾卡的眼睛,一發子彈從舒爾卡的步槍飛射出去擊中他的臉部。
舒爾卡看到他的臉部立時就像開了花似的炸了開來,邊三輪馬上就失去平衡,接著側翻至旁邊的彈坑中打了個滾,機槍手和衝鋒槍手隨之摔倒在地上就算不死也爬不起來了。
緊隨其後的就是一輛輪式裝甲車,它一邊前進一邊使用頂部的7.92MM機槍衝著蘇軍陣營一片亂掃。
舒爾卡一縮腦袋,子彈就“嗖嗖”的從頭頂上飛過,身邊飆出幾道溫熱的血箭,反坦克步槍射手就倒在血泊中。
反坦克步槍是裝甲車的天敵,所以德軍裝甲車當然首先是以反坦克步槍為目標。
舒爾卡沒有遲疑,貓著腰跑上前去就端起了反坦克步槍……裝甲車上的德軍機槍手剛剛才將槍口轉移到其它方向,猛然發現反坦克步槍又被人抬了起來,趕忙再次將槍口轉回來。
但已經太遲了。
“砰!”一聲槍響,舒爾卡感覺右肩就像是撞到桌角一樣生疼生疼的。
子彈脫膛而出,穿透穿甲車的機槍擋板然後再擊中其後的射手,德軍射手哼都沒來得及哼一聲就掛在了裝甲車上,背後一個拳頭大的血洞……那是反坦克步槍子彈造成的二次傷害,它通常會比一次殺傷要厲害得多。
舒爾卡沒有遲疑,為反坦克槍填裝上一發子彈後瞄準裝甲車的駕駛位。
“砰”一聲槍響後裝甲車就停了下來。
此時舒爾卡的右肩就像是脫臼似的,疼得他直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