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似乎還好解決,因為可以組織起防空部隊全力防空,另外集中使用空軍……雖然此時蘇空軍無法與德軍對抗,但短時間保證莫斯科上空安全還是可以做到的。
更重要的還是閱兵必須從前線抽調回部隊,而抽調部隊就必然會使前線兵力空虛,德軍有可能在這時乘機發動進攻。
朱可夫在地圖上觀察了一會兒,尋思著:
閱兵的兵力或許還可以從各部隊抽一部份出來,閱兵結束後馬上就讓他們返回戰場。
問題在圖拉方向。
圖拉已經被德軍包圍也就是突破了防線,蘇軍只是用地雷和障礙阻滯了德裝甲師前進的道路,另一方面德軍也是因為圖拉佔住了補給線無法放心的進攻……圖拉一邊是湖泊一邊是河流,德第3裝甲師的只有一條狹窄的鐵路橋作為補給線遠遠無法滿足進攻需求,於是他們只能試圖先圖殲圖拉守軍。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圖拉方向很危險。
想到這裡,朱可夫就對參謀說道:“通知坦克第四旅,準備對圖拉發起反攻!”
“是,朱可夫同志!”
此時的坦克第四旅正進行著緊張的訓練,他們必須適應排雷坦克的加入並解決各方面問題。
而舒爾卡,則在連部與卡拉什尼科夫討論著半履帶裝甲車。
研發部需要全面瞭解部隊對半履帶裝甲車的要求,這個人選是誰就不需要多說了,當然是卡拉什尼科夫。
“裝甲厚度側面要求7毫米!”舒爾卡說:“正面13MM左右……”
這是德軍“一號”坦克正面裝甲的厚度,也就是能擋住機槍子彈。
“駕駛室前要有裝甲擋板!”舒爾卡說。
“裝甲擋板?”卡拉什尼科夫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是的!”舒爾卡說:“就是可以活動的一塊裝甲,平時行軍時可以翻開遮擋陽光和雨水,作戰時就可以放下增加駕駛艙的防護……當然,要開一個觀察孔!”
“好主意!”卡拉什尼科夫說。
“最高時速要求能達到50公里左右!”舒爾卡說:“T34坦克最高時速45公里,作為運輸步兵的半履帶裝甲車速度應該比它快些,這樣才能在戰鬥中有效趕上並支援坦克作戰!”
卡拉什尼科夫點了點頭:“如果縮小它的體積減輕載荷,最高時速50公里問題不大!”
“最低要求能載10人,另外還要有些空間架設機槍存放彈藥!”
“當然!”卡拉什尼科夫回答:“如果連10人都無法裝載那就成了裝甲車了!”
蘇軍此時普遍裝備一種輕型裝甲車BA64,主要用於執行偵察和護送運輸車隊的任務。
就在這時,一個電話就打到舒爾卡的辦公室,接了電話的普卡雷夫說道:“舒爾卡同志,扎哈卡維奇少校讓你到他指揮部去一趟!”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