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的一聲,一發炮彈在舒爾卡搭乘的汽車附近炸開,一名士兵往前一撲就倒就趴倒在地上不斷抽搐著。
“急救包!”舒爾卡大叫,同時打著蒙了黑布的手電照向倒在地上那名士兵。
這一照,舒爾卡就搖了搖頭將演員遞上的急救包拋了回去。
一發彈片穿過了汽車帆布從他的背部打斷了這名士兵的脊椎骨,斷裂的骨頭甚至都露出體外清晰可見……這樣的傷勢別說什麼急救包了,就算是現代的醫療裝置馬上施救也沒法救過來。
舒爾卡朝老兵揚了揚頭,老兵就和演員一起將屍體抬到車廂前部,那裡已經堆疊了兩具屍體。
如果幸運的話,也就是坦克第四旅能打勝仗接著活著回去的話,他們就能將這些屍體帶回去。
臉色蒼白的安季普諾夫口中唸唸有詞,為這些死去的人禱告……不知為什麼,平時總覺得他是個麻煩的戰士們突然覺得此時需要這種聲音。
這種方式的行軍其實存在一個矛盾:
搭乘汽車前進顯然很危險……汽車沒有任何防護,而且裡頭的步兵還很密集,埋伏在鐵路兩側的敵人只要衝著汽車方向隨便打一梭子彈或是炮彈的彈片都能讓汽車裡計程車兵倒下幾個,即便這是在夜裡。
但步兵為了能跟上坦克的速度又不得不搭乘汽車,否則就得讓坦克慢下來適應步兵的速度。
這樣看起來似乎更安全但其實更危險……因為這會給敵人充分的時間做準備,然後他們就可以組織起炮火對推進的坦克部隊進行封鎖、覆蓋甚至組織起一道防線。
英國軍隊就是讓坦克的速度慢下來與步兵同步,事實證明他們的做法是錯的。
解決的方法是將汽車改成裝甲車。
裝甲車不需要厚重的裝甲,它只需要能擋子彈或是彈片就夠了,這使它能保證步兵在緊跟著坦克的腳步前進時沒那麼容易遭到敵人子彈或彈片的殺傷。
當然,這暫時只能停留在舒爾卡的想法裡,此時蘇軍裝甲車的方向主要還是偵察而不是兵力運輸與坦克協同的。
“還有多遠?”指導員透過汽車帆布的彈洞往外望。
“不知道!”舒爾卡回答:“也許快到了!”
就在這時前方再次響起了槍聲和爆炸聲。
原本舒爾卡並沒有將其當一回事,因為一路上都在重複進行著這樣的事……行軍、戰鬥,再行軍,再戰鬥。
區別只是每場戰鬥的耗時長短而已。
不過它們都由前方的偵察部隊解決,後方的主力部隊不需要為此操心。
但舒爾卡很快就意識到情況有些不同,因為前方的槍聲越來越激烈。
果然,命令很快就傳達了下來:“全體下車,準備戰鬥!”
戰士們迅速下車並跟在坦克後並用半分鐘的時間檢查了下自己的裝備,接著坦克“隆”的一聲就開了上去,士兵們緊隨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