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很明顯德軍坦克處於下風,雖然他們在數量上佔據優勢。
T34斜面裝甲有兩點好處:
首先是炮彈擊中後容易彈開……這時期普遍使用的穿甲彈是尖頭穿甲彈,它擊中傾斜的鋼板後就會因為力矩的原因改變射向,也就是常說的跳彈。
就像現在這樣,一發發炮彈擊中T34但也只是在其上打出一個刮痕,炮彈被徑直彈往空中或是別的方向,這當然無法穿透裝甲對坦克造成傷害。
另一個好處,就是根據穿甲彈公式,傾斜角度一定,穿甲彈穿透力與口徑大小成正比。
因此被德軍火炮射擊時,T34坦克45毫米厚60度斜角的裝甲將近90毫米的厚度。
這厚度等效厚度基本使德軍坦克炮失去作用了。
於是,就算德軍坦克其它方面效能優越,就算德軍炮手訓練有素,就算他們準確的命中目標……但無奈它們根本就無法對目標構成威脅。
蘇軍坦克的缺點,就是1941版的T34是雙人炮塔……這是由於炮塔空間狹小空不下三人,所以本應有五人操控的T34坦克就被壓縮至四人。
其結果就是車長必須由炮手兼任,有時也由裝填手甚至是駕駛員兼任。
比如卡拉什尼科夫就是駕駛員兼任車長。
這麼做的後果就是T34坦克的反應比較笨拙……兼任的組員必須一心兩用甚至幾用,他一方面要完成自身的任務又要負責指揮和協調全車組員。
不過這個問題在這裡體現的並不是這麼明顯,因為在指揮上不存在什麼困難,他們只需要一個接著一個的瞄準目標然後開炮就可以了。
於是,一輛接著一輛的德軍坦克被打得冒起黑煙甚至爆成一團火球,而蘇軍坦卻幾乎沒有損失……如果說有什麼損失的話,就是有幾輛坦克履帶被敵人坦克打斷了,這或許是德軍坦克炮唯一能造成的傷害。
卡圖科夫上校甚至都沒有命令坦克前進,因為他認為就這樣戰鬥下去對蘇軍更有利。
事實也的確如此,如果蘇軍坦克在這時前進哪怕只是前進幾十米……其實都是給德軍坦克摧毀它們的機會。
終於,德軍坦克崩潰了,他們不顧一切的後退,然後調頭想要逃出這片戰場。
事實上,此時施羅德少將也意識到這樣打下去德軍坦克只會一輛接著一輛的減少,它們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消耗敵人的炮彈。
於是,無奈之下只能下令撤退。
直到這時卡圖科夫才命令部隊前進……反坦克壕中有一些只有蘇軍才知道的幾個缺口,蘇軍坦克就從這些缺口一輛接著一輛的追了上去。
追擊時,它們還時不時的停下來瞄準,然後“轟”的一聲,就將那些正在逃跑的德軍坦克打成一團火球……面對敵人薄弱的後部裝甲,蘇軍坦克都不需要使用穿甲彈,高爆榴彈就能將其擊穿。
在這種情況下蘇軍士兵更喜歡使用高爆榴彈,這不僅是因為這樣做可以省下更昂貴的穿甲彈,更是因為高爆榴彈命中目標後有更高的慨率引燃汽油發動機或是使炸藥殉爆……士兵們很享受目標坦克被點燃或爆炸的那種感覺。
跟在坦克後朝前推進的舒爾卡,看著身邊一輛又一輛的德軍坦克殘骸,就知道這場戰鬥勝負已定了。
另一邊的施羅德少將也同時知道了這一點,因為他收到了前方或者也可以說是後方部下的報告:
“將軍,北面出現敵人大批坦克,是T34!我們的退路被切斷了!”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