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營是凌晨三點半到達第333團駐地,其實也沒到駐地。
卡圖科夫聽說情況後就趕在坦克營之前先一步趕到。
“幹得好!”卡圖科夫說:“形勢對我們很有利,現在就是痛打這些侵略者的時候了!”
“上校!”舒爾卡出言阻止道:“我認為我們應該等天亮了再進攻……”
“我知道天亮後進攻對我們更有利,舒爾卡!”卡圖科夫說。
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T34能在500米外輕鬆擊毀德軍“三號”、“四號”坦克,而德軍“三號”、“四號”坦克卻必須在100米內能對T34的裝甲構成威脅。
也就是T34具有遠端優勢。
但如果在黑夜中進攻……這個優勢就基本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1941年版的T34只有少量坦克裝有通訊裝置,這也使坦克第四旅的坦克必須像舒爾卡提出的那樣,每輛坦克的後裝甲上都必須安排幾個跟隨兵透過電話與坦克進行聯絡。
而指揮這些跟隨兵的,就是旗語和手勢……T34的柴油機馬達噪音很大,互相叫喊根本聽不清。
“我們無法掩飾坦克的噪音!”卡圖科夫說:“即便是我們朝敵人開炮,敵人偵察兵依舊可能察覺我們已經有坦克部隊跟進了,這會嚇跑他們的!”
卡圖科夫的話讓與會的軍官們發出一片笑聲,這不僅是因為卡圖科夫的幽默,更因為自豪……在所有蘇軍部隊甚至莫斯科都在擔心擋不住德國人進攻的時候,第四坦克旅卻在擔心德國人逃跑。
舒爾卡沒有笑,他指著地圖對卡圖科夫說道:“上校同志,從我們的駐地一直往後十里都是開闊地,而且土質乾燥適合坦克作戰!如果我們將坦克佈置在第333團防線後十里左右的位置並埋伏好……”
“那麼第333團怎麼辦?”卡圖科夫問。
他明白舒爾卡這話的意思,問題就在於第333團要以步兵面對敵人一人坦克師。
“我們當然會潰敗,我們已經有經驗了!”加夫裡洛夫少校接嘴道:“我們是從佈列斯特要塞一直逃到這裡來的,不是嗎?”
軍官們再次發出一片笑聲。
卡圖科夫想了想,就點頭說道:“我同意,那就這麼辦,我們在十里後等你們……確切的說,我們的包圍圈會在五里左右開始佈署,但在那裡我們看到德國人在追趕你們時,我們不會動手,明白嗎?”
“明白!”
加夫裡洛夫少校和舒爾卡異口同聲回答。
不過計劃起來容易真做起來就困難。
“潰敗”……就算是撤退都要擔上很大的風險,更何況是“潰敗”。
確切的說要做到“潰敗”並不困難,失敗的撤退就會發展成潰敗,問題在於不願承受太大傷亡的假“潰敗”,做起來就難了。
尤其是還要計劃著坦克第四旅的反攻,所以絕不能在路上佈設太多的地雷和反坦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