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做是為了給敵人一點壓力,給清障步兵與坦克間的聯絡增加一點困難。
果然,在槍炮的壓制下清障步兵慌忙找掩體躲避。
坦克就在這時越過他們繼續前進。
這是德軍作戰的標準程式,坦克與步兵是互相掩護或者也可以說是協同,只不過坦克兵並不知道清障步兵不希望坦克上前。
然後,意外就發生了……
先是一輛坦克“嗵”的一聲一頭扎進泥坑裡,它掀起一大片泥漿後就怎麼也動彈不得了。
前進,前裝甲頂著近兩米高的土牆,而且履帶是斜向下插進泥坑裡的,履帶越轉就陷得越深。
後退……德軍坦克有後退檔,但是後退同樣起不了什麼作用,原因是下方是爛泥,在重力和履帶逆向旋轉下,結果還是一樣越陷越深。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停住不動。
接著一輛二號坦克發生了側翻……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它通常是半邊車身輾著實地另半邊懸空在陷阱上,然後就失去平衡翻進陷阱裡。
這種情況就比較悲催了,一號、二號坦克由於底盤較小所以沒有設計逃生門,其實三號坦克也是如此,所有乘員只能從頂部艙門進入,直到四號坦克時才增加了駕駛員專用入口及逃生門。
於是一個側翻將艙口堵上,所有乘員只能在坦克裡頭等著,等著水和泥漿從縫隙中滲透進去,然後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往往這種緩慢的死法才是最痛苦的,因為在生前會經歷一段相當時間的痛苦的掙扎,而且還是被封閉在坦克裡幾乎與世隔絕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指揮德軍穿插的是陸軍裝甲兵上將馮.施韋彭堡。
將軍親臨前線指揮是第2裝甲叢集的習慣,這個習慣是裝甲之父也就是第2裝甲叢集司令古德里安首創的,他認為指揮官只有在前線指揮才能更全面、更深入、更迅速的瞭解情報,然後才能靈活的、有針對性的、及時的改變戰術進行指揮。
這是個很好的習慣,這成就了古德里安的威名,同時也成為其部下紛紛效仿的對像,這個習慣甚至都擴散到其它裝甲部隊甚至其它兵種。
身為第2裝甲叢集第24的摩托化軍軍長,施韋彭堡當然也不會例外。
此時的他就站在進攻線三百米後的一輛三號坦克旁舉著望遠鏡觀察著前線的戰況。
那一輛接著一輛出現狀況的坦克讓施韋彭堡感到十分意外。
想了想,他就放下望遠鏡對身邊的副官說了兩個字“撤退!”
然後施韋彭堡就走到了地圖前沉默不語。
施韋彭堡知道這些俄國人搞什麼鬼,坦克掉進坑裡絕不是偶發事件,也不是彈坑,那是蘇聯人挖的陷阱。
如果從這裡開始一直到圖拉市區都密佈著這樣的陷阱……
施韋彭堡不敢繼續想下去了,這就意味著全軍的坦克填進去都到不了圖拉。
很快,施韋彭堡就意識到他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鐵路。
。頂點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