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們馬上就從地上爬起來掉頭就跑,包括舒爾卡在內。
舒爾卡甚至都以為自己和戰友們都要完蛋了,因為那可是敵人坦克,“隆隆”幾下就能追上他們然後幾排機槍子彈就能將他們打得亂七八糟了……雖說不能將他們擊潰,但至少可以將一營殺傷大半。
但讓人意外的是,戰局卻沒有像舒爾卡想像的這樣發展,舒爾卡一行人有驚無險的逃回了公路,蘇軍甚至還有時間調幾輛坦克上來並配合反坦克炮沿著公路組成了一道防線。
後來舒爾卡才知道這是因為從側翼發起進攻的是羅馬尼亞第1裝甲師。
羅馬尼亞是中歐的一個“小協約國”,是歐洲最重要的採油國,但這也導致其工業十分落後……這也就是所謂的“資源陷阱”。
“資源陷阱”指的並不是自然資源少,反而是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較多的國家。
這些國家只需要在地上挖個坑就能將流出的石油賣錢,於是百姓就不會選擇去其它工廠做工了……畢竟石油來錢容易也使工人工資更高。
其後果就是,除了石油之外沒有工業能發展起來。
羅馬尼亞也是如此,於是只能從別的國家進口裝備。
坦克主要是來自法國,最初是雷諾FT輕型坦克,不過因為過於老舊此時只用來維護國內治安。
參戰時其第1裝甲師分別是第1坦克團裝備R2坦克(進口自捷克的35T),第2坦克團裝備雷諾R35(進口自法國)。
這原本沒什麼問題,兩個坦克共一百餘輛坦克,其中R2坦克共有126輛,R35坦克共有75輛(其中34輛是德軍佔領波蘭時繳獲交給羅馬尼亞)。
也就是總數兩百輛坦克,即便其效能較差,但從側翼突襲第131摩托化師還是很有可能成功,畢竟第131摩托化師只有一百多輛坦克,而且絕大數都是效能不怎麼樣的T26。
問題就在於羅馬尼亞裝甲部隊的速度太慢了,他們並不適合用於突襲。
這完全是受法國的影響……從法國進口坦克當然就得接受法國的戰術思想,於是坦克與蘇聯一樣是分散在部隊中配合步兵使用的。
更致命的還是,此時的英、法等國還認為坦克既然是配合步兵作戰,那麼速度就是一種浪費,更高的速度只會使步兵跟不上。
於是,R35坦克在公路上的最高時速只有20公里,越野最高時速只有14公里。
時速14公里,而且還是最高……這就是腳踏車的水平,何況這還是在雨天的泥地裡。
這也是為什麼舒爾卡等人迎面碰上了還來得及逃跑的原因。
“準備戰鬥!”舒爾卡聽到韋尼亞科夫大尉大聲命令,戰士們紛紛依託著公路旁的小溝舉起了步槍,反坦克炮則往炮膛裡塞進了炮彈做好發射準備。
坦克跟隨兵也將命令傳達到坦克內,坦克一輛接著一輛的將黑洞洞的炮口轉向公路側翼的雨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