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德施泰特考慮的是對的。
事實上,他之前打算擋住蘇第9軍的戰略是錯的……德軍擅長使用“閃電戰”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同樣擅長防禦“閃電戰”的進攻。
對付“閃電戰”純粹用消極而笨拙的阻擋很難起到作用,這一點在德軍裝甲部隊橫掃歐洲已經得到驗證。
其原因很簡單,裝甲部隊可以依靠其機動性靈活的改變方向或是繞過敵人步兵駐守的要地,於是可以調動幾倍甚至至十幾倍的敵人做毫無意義的來回奔走圍追堵截。
這也就是“進攻優勢理論”的核心。
“進攻優勢理論”與這時期普遍存在的比如法、英等信奉的“絕對防禦論”是相反的。
“絕對防禦理論”認為軍隊處於防禦狀態擁有更大的優勢。
這一點很好理解,軍隊在防禦時可以“高築牆、廣集糧”,構築戰壕、拉好鐵絲網、埋下地雷,甚至還有碉堡工事以及一個個密不透風的火力點,再加上糧食和彈藥儲備……就等著敵人來進攻了。
因此就有了馬奇諾防線、曼納海姆防線等等。
如果這時候有人說“絕對防禦理論”是錯的,這些防禦工事都無法起到多大的作用,那麼肯定會遭來一片嘲笑聲,因為整個一戰的塹壕戰都證明了像戰壕一樣的防禦是有用的,而且很有用!
這也是許多國家比如英、法的坦克都不注重機動能力的原因之一。
但德國人卻相信“進攻優勢理論”。
他們認為真正具有優勢的恰恰是被其它國家所摒棄的進攻,因為進攻有選擇進攻時間、進攻地點以及路線的主動權,而防禦一方只能被動的等著敵人來進攻。
有句話叫“世上沒有攻不破的防線”,敵人就算把構築了一整條防線又能如何?先不說防線耗資巨大需要很多的兵力駐守,這防線是人建造的,人建造的必然就會有破綻。
進攻一方要做的,就是找到這條防線上的破綻,然後用很少的兵力和資源就能突破並繞到防線後使整條防線都失去意義。
這個理論當然是正確的,德軍用一次又一次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甚至德軍在防禦時往往也不是構築一條防線死守,而是把機動部隊放在二線機動防禦。
在這種理論下,倫德施泰特對第9軍的防禦和阻攔就有爭議。
現在,倫德施泰特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戰略……他不應該嚴防死堵,他應該找到重要的節點並進一步鞏固它,這樣才能走在敵人的前面。
而這個重要的節點就是敖德薩。
問題就像副官所說的,怎麼才能在三天的時間內攻下敖德薩。
倫德施泰特一邊摸著下巴一邊看著地圖陷入沉思。
德軍並不是沒有能力拿下敖德薩,而是敖德薩在此之前並沒那麼重要。
說敖德薩“沒那麼重要”並不準確,敖德薩的戰略地位很重要,因為它是俄軍的黑海艦隊的重要港口,還有機場,從那裡起飛的戰機可以配合克里木的轟炸機轟炸羅馬尼亞油田,同時還是羅馬尼亞通往烏克蘭的捷徑。
其之所以“沒那麼重要”,是因為敖德薩已經被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包圍了。
一旦被包圍了就沒那麼重要了,因為駐守在那裡的俄軍就無法阻止兵員和補給的運輸,同時機場和港口都會被炮兵封鎖,俄軍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