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第131師追著德軍五十公里。
這並不是說蘇軍喜歡追著德軍打,德軍第198步兵師的素質很好,作戰意志也很頑強,每次都是敗而不潰。
如果可以的話,蘇軍寧願繞過這個對手。
問題就在於這個德步兵師相當自負,他們以一個師對陣蘇軍一個軍甚至有可能還是兩個軍也敢分成幾部份並守著交通要道。
不過從總體戰略上來講這是沒錯的,將兵力集中在一處沒有太多的意義,因為需要固守的有利地形往往就只一處,被突破就是突破了。
另一方面,德軍的防禦有些像舒爾卡在基輔前使用的“滾筒式”防禦,也就是分成幾道進行防禦然後一層層的退。
顯然,只要德軍第198師步兵師擋住甚至遲滯了蘇軍前進的步伐,西面被擊敗的羅馬尼亞第1裝甲師就有時間再次集結,同時東面義大利遠征軍又會在兩天後趕到,於是就能將蘇軍徹底擋在烏曼地區。
問題就在德軍兵力太少了,而且第一道防線被蘇軍迅速突破……“滾筒式”防禦往往是第一道防線最重要,因為第一道防線是否達成既定目標直接決定了第二道防線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做準備,接著第三道防線很可能也沒有做好準備,進而整個防禦節奏都因此而崩潰。
接下來的戰局就是這樣發展的。
也許是知道自己兵力不足,德軍的防線間隔7公里。
後來舒爾卡才知道,7公里的距離不僅是為了增強兩道防線之間的聯絡,更多的是因為德軍火炮射程。
此時的德軍裝備的火炮主要是105毫米le.FH18榴彈炮,這款榴彈炮的射程為10公里。
如果兩道防線相距7公里,德軍將炮兵陣地佈設在第二道防線後,就能為第一道防線提供炮火援助……德國人也的確是這麼做的,所以蘇軍在進攻第一道防線時才會遇到那麼大的阻力。
但是在德軍第一道防線崩潰之後這些炮兵就基本失去作用了。
這些炮兵原本已計算好諸元設定了幾個炮火封鎖區,但因為德軍的潰退使他們無法對這些封鎖區開炮。
蘇軍一路跟在德軍逃兵後前進。
此時蘇軍機械化師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汽車往前一開,部隊和裝備就成批成批的往前運……雖然因為路況差而且德軍在撤退時還炸燬公路,但汽車終究還是比步行要快。
在車上時演員就好奇的問了聲:“他們為什麼不埋設地雷?我們在撤退時就是這樣做的!”
“他們魂都嚇沒了,沒時間佈雷吧!”小偷回答。
戰士們全都呵呵笑了起來,不過這個答案卻不能讓人滿意,因為大家心裡都知道德國人沒有亂到這程度。
“他們相信能擋得住我們!”舒爾卡一邊倒出手壺裡的水衝涮著手上的爛泥一邊回答。
“是的!”老兵回答:“因為這是他們的後勤補給線,他們自己的坦克、汽車等都要從這裡經過,如果他們認為能擋住我們的話,就沒必要佈設太多的地雷!”
舒爾卡說的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德軍沒有佈雷的另一個原因,是德軍是進攻的一方,而且進攻十分順利,這樣一來地雷就不是很有必要了……進攻方更需要的是子彈、炮彈、汽油,地雷主要用於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