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點也不擔心。
何夕內心之中也琢磨過。他覺得大明天下才沒有那麼脆弱的。這些地方的亂子,固然是有的,但是肯定誇大了。甚至下面有一分,官面上報十分。很多人都不是衝著朱元璋來的。而是衝著太子來的。
看看太子會怎麼做?
朱元璋出巡,將朝廷大事都託付給太子了。
太子如果承受不住壓力退縮了。這事情就難辦了。朝廷不能朝令夕改。朱元璋回來之後,不處理太子。估計很多事情都很難推行下去了。
只是何夕不明白。朱元璋為什麼能沉得住氣。為什麼將太子陷入如此旋渦之中,這不像平日對太子如此疼愛的朱元璋啊。
不過,過了數日。
太子所作所為也報上來。
太子一連拿下了一百多個官員,統統下刑部大佬,甚至太子動用了錦衣衛。很多官員根本 沒有經過審批直接下獄。隨即派遣東宮人去各省督戰。甚至令徐達迅速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太子一連串動作。立即讓局面鎮定下來了。
但是在官報之上,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有的只是清丈順利進行。大明增加多少賦稅,百姓不會因為承擔更多的賦稅,甚至會承擔更少的賦稅云云。
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
這些手段,讓何夕也有一些佩服。
易地而居,何夕覺得住未必能有太子這樣的手腕。
只是朱元璋看到太子所作所為,表情卻很奇怪。
朱元璋面無表情,不知道是高興還是難過,只有輕輕一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表示了。
何夕總是覺得,朱元璋這一段是嘆息的次數越來越多了。
隨著南方風波似乎到了尾聲。朱元璋決定南下。離開了遼東。
何夕遠遠送朱元璋到了山海關,這才分別。
何夕原本以為,南京的風波已經結束了。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南京的風波哪裡是結束,隨著朱元璋回京,更大的風波正在醞釀之中。這個時候的人在史書之中將洪武一朝當成過渡時代。
分成洪武前期,與洪武后期。而洪武后期正是從今年開始的。
是歷史新篇章的前奏。
這前奏是由兩個人一起完成的。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何夕。
何夕並不知道他會在未來留下什麼樣的名聲,也沒有多想過。不過,他從山海關回遼東的這一段路上,想了很多很多。他不僅僅要完成朱元璋的任務。還要做更多的事情。
朱元璋對未來的,對工業其實並不是太瞭解的。故而他僅僅在成果上提出要求。
而何夕不一樣。
何夕手中權力更多。資源更多了。他想到就不是幾個工廠,幾項技術升級了。而是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
很多人或許覺得,這太誇張了。
其實不然。
因為不同時代的工業體系是不一樣的。因為,工業發展是,越發展門類越多。越發展學科越多。在剛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很多工業都沒有的。何夕想的工業體系,不過是重工業,採礦,冶鐵,水泥,機器加工,武器製造。造船業,輕工業,紡織業,糧食加工業。造紙業。還有關這一切的配套產業。
當然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何夕也在苦思冥想地做著補充。
同時何夕也知道。辦成這一切是很難的。僅僅是眼前這些,就足夠難辦了。
這些產業都要完成從手工藝到工業的升級改造。再加上還要在農業上發力,更要有很多不能避開的事情,比如支援藍玉的戰事,比如高麗遷徙百姓等等。
何夕也只能悠悠一嘆,覺得每一天都緊張。需要一天當成兩天用,每一個勞動力都很緊張。但人不能過度使用,否則是要出人命。而錢更是要一分當成兩分花。所以資源人力物力,與時間,在何夕做的事情面前都是不夠的。
於是,也顧不得別的了。在山海關外的古道之上,快馬加鞭,將落日與關城都丟在了後面。
他著急地趕回去。似乎早回去一天,就能多做一些事情。多趕一些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