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太子就不一樣了。
他可沒有朱元璋那麼想得開,這是他最糾結的一點,那就是對天下好,對大明皇室不好的事情,要不要做?
而方孝孺精準的點出了這一點。
方孝孺與太子相處這麼多年了,一眼就看出了太子神色有變,立即趁熱打鐵,說道:“殿下,臣並非為了自己,這是天下士林的想法,這幾年了,雖九品小官,亦不惜生死,前仆後繼,為天下百姓聲張正義。臣位居朝廷近臣,與中樞近在咫尺之間,而今思量,實在慚愧。臣請殿下,誅何夕以安天下,或請殿下,殺臣,以全君臣之義。”
太子勃然色變,滿臉通紅,說道:“大膽,你是在威脅孤嗎?真以為孤殺不得人了。”
方孝孺說道:“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前有行者,後有來人,臣黃泉路上,亦不孤單,能與忠義之士同行,以臣之死來驚醒世人。臣死而無憾。”
太子死死盯著方孝孺,忽然將茶碗砸在地面上,說道:“滾,給我滾。”
方孝孺行禮之後,緩緩的退下來。
太子臉色一陣潮紅,忽然一口鮮血噴了出來,灑了大半衣襟,說道:“都來逼孤,都來逼孤。”
方孝孺說的在好聽,也不能改變一個事實,這就是方孝孺是在逼宮。
太子雖然仁善,甚至有一些心慈手軟,但是作為朱元璋的兒子,必然的手段,從不缺乏。即便方孝孺與他關係這麼好,真要到了必要的時候,太子也不吝殺伐的。
但是太子從方孝孺口中明白,而今這一件事情,不是殺方孝孺一個人就行的。
如果支援何夕變法,那就從方孝孺開始,一古腦將大明朝廷上,殺得人頭滾滾,將這股勢頭壓下去。甚至太子都不知道要殺多少,但卻明白,這一次殺人,要比明初四大案加在一起,殺的人都多。
畢竟變法不是請客吃飯。
看誰還敢敢不亂來。但是太子下不了手。
太子知道何夕的選擇是對的,方向是對的。甚至帶著幾分歷史的必然。
儒學是落後於時代的,必然被時代所拋棄,但問題是,太子本身就是一個儒生啊。革命,這東西,革別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最難。太子讀書這麼多年,就是讀的四書五經。
而今,這多儒生明裡暗裡的反對,依據也都是儒學之中。
這就是太子內心之中最深刻的撕裂,現代思想與儒學思想的撕裂。
太子對現代思想理解不透徹,僅僅是囫圇吞棗一般瞭解而已,但是他從小跟隨大儒讀書,儒學是滲透到骨子裡了。即便是他知道現代方向是對的,但是他不能對自己說,儒學一切都是錯的。
他最想是將兩者調和在一起,如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的思想。
但問題是,之前朱元璋與何夕不答應。而今,確實他手下這些大臣們不答應了。
太子覺得自己明明已經想盡辦法,維護這些人了。如果不是為了維護這些人,他也不會與父皇衝突。也不會有今日的尷尬。但是偏偏兩邊不討好,裡外不是人。
而今,太子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簡直就是一個傻子。一時間悲從中來,難以壓抑。太子身體這一段時間本來就不好,如此情況下,更是牽動內府,可不僅僅是一口血噴出來那麼簡單。
本來羸弱的身體,再次元氣大傷。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