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前誤打誤撞的外太空生物材料合成技術,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人類在尋找宇宙基因符文。
李青葉近期已經組建了一個基因符文研究所,初期的工作就是先將目前已知的生物基因,全部解析一遍,然後從中找出相應的基因基礎符文。
然後再嘗試透過基礎的基因符文,推匯出星球基因符文和一部分宇宙基因符文。
只有徹底瞭解基因的本質,人類才有可能擺脫地球的限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的宇宙人。
現在智人公司的一眾生物學家,已經瞭解到李青葉推提出的基因符文理論。
這個理論就是要研究基因為什麼可以產生特定的效果,這其中究竟是以怎樣的原理在執行。
而以前的生物基因學,都是在尋找基因序列之中,哪些基因片段有什麼用,對於生物體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至於為什麼這個基因片段會產生這種效果,根本沒有人解釋得清楚,也沒有一整套相應的理論支撐。
這就好比讀書識字,你知道這些字的含義,也會使用這些字造句,甚至可以寫文章。
可你知道這些字是怎麼來的嗎?這些字為什麼要這樣寫?這些字的演變過程你知道嗎?
很多人此時肯定一臉蒙圈。
你這不是為難我胖虎嗎?
我讀書識字之後,會寫文章和說話,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要追根究底?
這看似有點吃飽撐著了,沒事找事。
然而這個問題非常關鍵,你只有理解一套文字誕生的脈絡,以及造字的底層邏輯,你才可以創造新的文字,甚至可以直接另起爐灶,創造出一整套全新的文字。
基因也是一樣的道理。
不理解基因的底層邏輯,就沒有辦法高效創造新基因序列和新基因符文,只能透過自然突變的方式,在浩如煙海的自然基因突變之中,一點點尋找新的基因。
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級別。
就好比在自然環境中,尋找農作物的新突變,和在基因重組實驗室中改造農作物,這是兩個概念。
自然突變價效比太低,良性突變更是萬里挑一,而且時間極其漫長。
基因重組技術可以秒殺自然突變,而且是領先好幾個量級。
現在李青葉推提出的基因符文理論,就是基因重組技術更進一步的未來方向,這也是人類進化的希望。
他現在覺得盤古界不夠用,就是因為這裡的基因突變,還是處於半自然半人工干預模式,沒有辦法高效獲得大量新基因。
但是地球上,已經沒有更大的區域,可以用於建設這種高度密封的生物實驗室了。
也就是說,第二盤古界必須建設在外太空,最好是遠離地球的區域。
他思來想去,認為木星的那些大型天然衛星,比較適合作為第二盤古界的建設地址。
最好可以採用巨構,將整個星球包裹起來,這樣不僅僅裡面的氣候可以輕鬆調控,也可以有效阻隔宇宙射線和太陽能對星球內部的環境的干擾。
】
同時採用一整個星球作為實驗場地,面積也足夠廣闊,資源也比較充足,可以供應規模龐大的生物群體生存。
李青葉終於下定決心,讓科學事業部對於第二盤古界專案開始立項討論,討論如何建設這個實驗場地。
另一邊。
太空事業部面對突如其來的外星飛船,也在做各種準備工作,以及展開各種遠距離的探測計劃,為登陸外星飛船做最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