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他也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問題,那就是雙方的環境不一樣。
金星地下的生態圈一直都是厭氧菌的天下,加上常年高溫高壓,這種環境讓甲烷細菌更加容易分解有機物,將其轉變成為甲烷。
而地球的環境,肯定是沒有辦法給厭氧菌太多生存空間的,地球可是喜氧生物的地盤。
李青葉感嘆起來:“大自然真是神奇,一飲一啄之間,就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物種。”
雖然現階段雲宮基地對於金星地下生態圈的研究,僅僅是剛剛開始,但他彷彿已經預料到了未來。
智人公司肯定會在其他星球發現相類似的生態系統。
這種地下生態系統,可能會比地球這種地表生態系統更加普遍。
畢竟如果以地球的環境條件作為標準,那所謂行星系的宜居帶將非常狹小,甚至對於行星系的主序星,都有相對嚴格的限制。
但是如果以金星地下生態圈作為標準,那幾乎是所有的類地行星和大型岩石質衛星,都有可能誕生生命。
從生命誕生的角度來看,誕生生命的核心要素,是溫度和能源,還有合適的化學介質。
地球這種剛好溫度適宜,有大量水資源,還有強大地磁場的行星,其實條件是相對苛刻的。
但是類地行星的地層結構,提高了另一個可能性,那就是地下水、地熱、地層保護,這三個條件在很多類地行星之中都可以滿足。
因此李青葉大概可以預測出,銀河系之中,各個行星系之中,地下文明誕生的機率是要高於地表文明的。
畢竟看一下現在的太陽系就知道了,金星、火星、月球都存在地下生物,而在加上金星的大氣層生物。
地表、地下、大氣,出現生命的比例為:1:3:1。
太陽系還有其他沒有探索的岩石質大型衛星,比如泰坦星之類。
這樣看來,存在地下生物的星球,可能是存在地表生物的星球的好幾倍,乃至幾十倍以上。
當然,地下生物要發展到人類文明的高度,難度是高於人類文明的。
因為可以這樣理解,地下生物被厚重的岩石層保護著,而這種岩石層,就好比是地球的大氣層和磁場。
】
地下文明需要先突破岩石層的限制,變成地表文明之後,才有可能進入宇宙。
它們比人類文明要多跨越一個界層,才可以成為掌控行星系的一級文明。
而突破岩石層的限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這就好比我們進入外太空,地表的環境肯定不適合地下生物長期生活。
因此地下生物、地表生物、大氣生物,應該是各有利弊,就看如何發展和運氣了。
人類文明可以發展到現階段,運氣佔了很大一部分。
畢竟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毀天滅地的生物大滅絕比比皆是,人類只是剛好在這個相對安全的真空期,趁機迅速崛起。
如果人類和恐龍一個時代,那大機率也是要和恐龍一起領盒飯。
宇宙的每一個文明都是一種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