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次不同方案的檢測,都得出一樣的分子量和元素比例之後,她基本可以確定,這是一種新的化合物。
既然確定是新的化合物,那她就按照流程,對該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進行一次全面的初步分析。
由於樣本有限,陳文娜也不敢浪費,小心翼翼地做實驗。
對於這種新化合物,她並沒有太過於在意,在亞馬遜雨林中,有太多沒有被人類發現的物種,其中不乏蘊含有新化合物的生物被發現。
並不是每一種新化合物都有用途,這就像開盲盒一樣,運氣好的人,可能一下子就碰到一種有應用價值的新化合物;運氣不好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一種有價值的新化合物。
研究材料學,有時候真要看運氣。
先測試的專案是物理性質。
突然陳文娜停了下來,目光看著螢幕上的一個引數,喃喃自語起來:“咦?電離分解之後,竟然會產生同步共振?”
她將那份化合物分解出來了兩個亞型結晶體,小心翼翼地分開,然後放在兩臺冷凍電鏡中,緊接著使用電磁波進行刺激其中一個亞型結晶體。
一開始,電磁波並沒有產生異常反應。
直到測試到光波頻率。
“33.5奈米的深紫外光……”
在33.5奈米的深紫外光刺激下,亞型結晶體出現了微微的震動。
這並不是關鍵,關鍵是另一臺冷凍電鏡下的亞型結晶體,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下,竟然也出現了微微的震動。
看著兩臺冷凍電鏡的反饋資料,陳文娜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訝:“是磁場共振?”
她趕緊開啟磁場探測器,這是實驗室級別的磁場探測器,精度可以達到奈米級別。
在磁場電鏡下,陳文娜看到了非常神奇的一幕。
兩個距離50奈米左右的亞型結晶體,其磁感線是相互連線的,但它們並不是一個整體。
一個名詞頓時浮現在她腦海中:
磁單極子?
“真是磁單極子?”陳文娜也不敢妄下定論,畢竟她不是研究這方面的。
為了避免搞出烏龍,她趕緊做了十幾次重複實驗,並做了幾次不同方案的驗證實驗。
而在這些實驗中,這種新化合物電分解出來的兩個亞型結晶體,彼此之間都會形成一種特殊的磁體。
兩個亞型結晶體中,一個是負極結晶體,另一個是正極結晶體,但它們又是分開的。
由於沒有足夠大的場地,陳文娜只知道在20米內,兩個亞型結晶體之間,仍然會相互影響。
她迅速通知組長,然後寫分析報告。
這件事經過一層層上傳,不到五個小時,這個新化合物的發現報告,就到了科學事業部負責人蔣明軒的手上。
蔣明軒一看到疑似存在磁單極子的化合物,就坐不住了,顧不得身在馬達島分公司,直接安排專機直飛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區。
同時他還調集了不少相關領域的研究員,讓他們也趕緊前往亞馬遜雨林區的豬籠草城一趟。
至於向李青葉彙報,蔣明軒覺得現在太早了,畢竟是沒有完全確定的事情,萬一是一個烏龍,那就真的太丟臉了。
所以他要親自過去確認,如果是真的,那他就做好報告,向李青葉報喜;如果是造假或者誤測,那他也可以隨機應變。
智人公司在全球各地的相關實驗室,也收到了這個訊息,頓時不少領域大牛紛紛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