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石峰博士搖搖頭:“這恰恰證明了磁單極子的存在,因為我們確實觀察到了兩個單獨的磁極,只是這兩個單獨的磁極為了穩定,只能相互配對而存在。”
勞倫斯博士補充道:“根據我們目前的研究,我猜測形成這種配對磁單極子的情況,應該是這種結晶體內部的自旋和凝聚態能量場,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我看了諸位的研究報告,目前該晶體在地球的另一側,仍然具備近乎無延遲的共振效應……”蔣明軒拿著平板詢問道。
然而石峰卻直接打斷了他的話:“我知道部長先生想問什麼,這種晶體確實有可能作為遠距離的通訊載體,但是它現階段幾乎是一次性的。”
這也是蔣明軒此時頭疼的問題。
該晶體目前的共振效應,哪怕是在地球另一側,距離兩萬公里左右,仍然沒有任何明顯的通訊延遲。
然而這種晶體有兩個致命弱點。
第一,那就是亞型結晶體內部的晶格中,形成凝聚態能量場的前提條件是之前的電分解過程中,歪打正著的“充電”,但是晶體中的電能會逐漸衰竭。
經過測試之後,雖然可以透過微波進行充電,但這種充電是有次數限制的,目前還沒有測試出具體的限制極限。
不過根據好幾次充電的實驗,勞倫斯等人差不多估算出了充電極限次數應該在60~70次左右,超過這個次數,晶體的結構將出現不可逆轉的崩解。
而60~70次充電,估計最多隻能維持200天左右。
這個時間實在是太短了。
第二個致命缺點,則是來自磁場共振效應的激發過程中,需要使用33.5奈米的深度紫外光進行刺激。
深紫外光是什麼?這是波長非常接近x射線的光波,能量密度比較高,容易對有機物的分子結構造成破壞。
也就是說,使用深紫外光刺激亞型結晶體,會造成結晶體迅速老化。
在測試中,只要連續照射深紫外光52分鐘,或者分段照射,但總照射時間超過117分鐘,亞型結晶體就會遭到不可逆轉的破壞,從而失去形成凝聚態能量場的特殊分子結構。
這兩個問題非常致命。
充電時間是無法中斷的,一旦中斷了,就意味著兩個晶體之間的磁單極子特性會被徹底抹除。
而充電微波、激發深紫外光,都會損傷晶體的分子結構。
也就是說,這種材料就算是應用在遠距離通訊上,使用壽命就兩百天左右。
哪怕是使用核爆推進方案,可以在50~100天左右直達火星,這材料也沒有辦法用在上面。
使用壽命就是一個硬傷。
不甘心的蔣明軒詢問道:“有沒有辦法改良這種材料,讓其使用壽命獲得延長?”
石峰博士無奈地回道:“我當然希望可以改良,但這需要時間,而且我不敢打包票。”
一場學術報告會議下來,眾人的心情只能用喜憂參半來形容。
不過他們還是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正式確定該真菌和結晶體的名稱。
名稱就是朱莉亞真菌、朱莉亞—陳文娜晶體、朱莉亞—陳文娜磁單極晶體,也可以簡稱為朱陳晶體、朱陳磁單極晶體。
使用發現者命名,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式。
而且這種命名方式有利於保密。
如果直接命名為亞馬遜—藍斑真菌,那外界萬一蒐集到相關情報,就很容易發現這種真菌存在於亞馬遜雨林之中。
畢竟朱莉亞、陳文娜之類的名字,在智人公司內部有好幾千個以上同名同姓的,加上公司的保密,外界很難查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