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抹香鯨003號運輸飛艇改造的南極科考飛艇,從馬達加斯加飛到了南極洲。
從埃及被調過來的翁學海,還有科考隊負責人凱茵?弗朗西斯,就在科考飛艇上。
看著全息地圖上的資料。
翁學海抬起頭來:“凱茵,向東南方向前進27公里,就到目的地了。”
“ok,博士!”凱茵拿起對講機:“向東偏南前進27公里,注意防範大風。”
其實現在是南半球的夏天,正是每年南極科考的好時機。
而翁學海和幾個地質部研究員,卻聚精會神看著地球模型,透過飛艇攜帶的大功率磁場雷達和超算,他們對於附近的地層結構和地層成分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
此時飛艇所在的位置,在南極洲的威爾克斯地。
具體座標,大概是在南緯80度、東經120度的區域。
翁學海放大威爾顆斯地的模擬地層,這是一個直徑500公里左右的撞擊盆地。
只是南極冰蓋掩蓋了這個巨大撞擊坑的存在,但是透過磁場雷達和重力衛星,還是可以發現這裡的異常。
不少科研團體都在研究威爾克斯盆地和威爾克斯質量瘤。
儘管對於威爾克斯質量瘤究竟是地幔柱噴發形成的,還是小行星撞擊形成的,國際學術界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桉。
但是智人地質部卻透過磁場解析,確定了威爾克斯質量瘤就是小行星撞擊形成的。
證據就是在磁場切層定點過程中,發現威爾克斯盆地中心位置,存在大量依元素磁場訊號,其丰度非常高。
依元素在地球的含量非常少,但是在一些小行星上,含量卻異常高。
因此地質部的研究員初步認定這裡就是一個撞擊坑,而威爾克斯質量瘤就是那顆小行星殘骸。
除此之外,還在威爾克斯盆地中心區域發現了大量黃金和其他重金屬的磁場訊號。
……
飛艇飛了二十分鐘,終於抵達了目標上空。
凱茵立刻下令:“木清船長,麻煩你開始按照計劃下放集裝箱模組。”
“沒問題。”
科考飛艇攜帶了1.3萬噸物資,核心物資就是一個個模組集裝箱,這些單個重量在8~20噸的模組集裝箱,一共634個。
第一批被放下去的模組集裝箱是地基模組,一共是100個。
地基模組展開之後,就形成了一片面積3萬平方米的銀灰色金屬地基,地基模組上有插銷裝置,可以固定其他模組集裝箱。
接下來被放下的模組集裝箱是宿舍模組、廚房模組、淋浴模組、倉儲模組、暖氣模組、淨水模組,一共是136個生活型別的模組集裝箱。
這些模組彷彿搭積木一般,疊放在一起,變成了好幾棟高度15米的五層樓房。
然後依次是核電模組、配電模組、溫室模組、科研模組、裝置模組之類。
甚至還搭配了四個自動機炮模組,變成防禦塔樓,被安置在基地的四個角上。
經過兩天的解除安裝,飛艇終於將全部的模組集裝箱,還有一些小型交通工具放下。
科考隊的153人,還有過來協助的翁學海6人,都下了飛艇,住進了基地的宿舍中。
而抹香鯨003號,則透過抽真空,迅速飛上平流層,全速返回馬達加斯加島,準備運輸下一批物資過來。
翁學海和凱茵等人,迅速佈置了磁場雷達,進一步探測地下的小行星殘骸。
隨著時間的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