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佈置海底光纜的時候,如果可以繞開海溝,就應該儘量繞開,雖然海溝也可以佈置光纜,但萬一斷裂了,維修起來非常麻煩。
而為了繞開呂宋海溝,智人公司選擇從呂宋島北側海域和馬魯古群島北部海域,分別設立兩條主要海底光纜。
此時金槍魚003,正在佈置的海底光纜,就是從馬魯古群島附近繞過來的南線。
金槍魚003從底部開啟艙門,將一個潛航器投放下去,這個潛航器和裝備魚雷水雷的潛航器大小差不多,其實就是從同一個基礎模組發展起來的。
整個潛航器大概有50噸左右,為了避免水壓的壓迫,內部採用了近乎實心的設計,在加上深海魚的身體構造設計。
該型別的潛航器,其可以承受的極限水深,大概在3753米左右。
之前老式的海底光纜鋪設方式,已經被智人公司淘汰了。
老式鋪設方式需要船隻配合,而且需要船隻在附近停留一段時間,在自己的海域中施工還可以,公海也勉勉強強可以使用,但是一旦靠近其他國家的海域,或者熱點公海區,就顯得不合適不安全了。
因此智人公司更新了新技術。
這種技術叫做海底定向生長技術。
具體操作非常簡單,先在海底勘探出一條適合佈置海底光纜的路線,然後每100公里左右,設定一個節點。
而潛航器就是投放在節點的核心部件。
但潛航器將自己埋入泥沙層深處之後,內部的定向生長系統就會啟用,開始向固定方向生長珊瑚光纜。
至於如何確保珊瑚光纜不會長歪了,其實也非常簡單,那就是資訊素誘導。
因為在前期的海底地形勘探過程中,會在已經確定的路線上,投放一種重量150公斤的生長錨。
生長錨就是縮小版的潛航器,可以扎入10~15米的海底泥沙層中,然後不斷釋放資訊素,誘導珊瑚光纜向固定方向生長。
通常這種生長錨,會每間隔1000米佈置一個。
珊瑚光纜會在深度10~15米的泥沙層中,以每天300~500米的速度生長。
這種生長速度,其實要得利於轉基因珊瑚蟲的快速鑽土能力,特別是在鬆軟的泥沙層中,其幾丁質組成的口器,可以迅速吞噬周圍的泥土,從中獲得需要的一部分原材料,構造出直徑10~12厘米的蜂窩狀珊瑚管。
而另一種轉基因珊瑚蟲,則會在這些珊瑚管中,開始生成一條條光纖晶體。
這種生物光纖組成的海底光纜,不僅僅可承載的資訊通量非常高,而且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
那每一個生長錨和生長節點中,都儲備了不在少數的營養物質,也是促進珊瑚蟲快速繁殖和構造光纖晶體、保護殼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況下,生長節點的營養物質儲備,足夠構築長度400公里的海底光纜。
現在海底光纜只是兩個節點之間的連線,還沒有從線狀變成網狀,因此剩下的營養物質,就是一種儲備,可以用於後續的線路擴充套件和線路維修。
而為了保密,每一個生長節點都設定了自動毀滅系統,一旦出現什麼意外,可以第一時間將節點徹底銷燬。
其實現在海底的安全性還可以。
特別是水深超過2000米的海底,除了開採石油的海底鑽井平臺之外,潛艇也很少會下潛到1000米以下的海底,同樣船舶拋錨的錨地,也很少在深度超過500米的海底進行。
這樣一來,只需要避開鑽井平臺,一般不會被發現或者破壞。
反倒是淺水區域的海底光纜,在安全性上要差很多。
謝謝各位親的支援(ω`,感謝書友“你走開啊我不聽我不聽”、“書友20171210191315735”、“書友20220913025414498”的打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