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正在忙碌的工作。
桌案上堆疊著厚厚的公文,他必須用最快的速度讀完,分析出每件事情的利弊,做出最合適最妥帖的處置。
好在出發之前,狄仁傑便已經帶了數位助手,其中還有一位,是狄仁傑保舉的新任焉耆都護府大都護。
由於趙文翽的教訓,新任大都護的標準非常嚴苛,必須是能臣幹吏。
首先必須知兵,邊關官員,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最先一條便是知兵。
其次必須懂得恩威並施,既不是一味地大棒子,也不是一味地給甜棗,每一樣都必須懂得節制。
最後必須懂得治理,這一戰至少能換來五年和平,五年之內,除了蒙元之外的部落,全都可以放心交流。
商貿往來,絲綢之路,那都是巨量的金銀,能為武周提供大量的賦稅。
說實在的,若是能夠把狄仁傑留在此處,那實在是非常的合適,可惜這麼做的後果,便是梁王笑歪了大牙。
狄仁傑自是不能留下,但他保舉的這位大都護,卻也是非常的合格。
此人姓於,名謙,表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人,兵部右侍郎。
前番帶領大軍借道龜茲,隨後帶兵直插瓦剌的主將,便是于謙。
于謙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忠心義烈,對於文事、兵法,均有幾分獨到的見解,尤其對於守城作戰很擅長。
這便已經足夠了。
作為焉耆都護府大都護,只需要能夠把城守住,拖到援兵到來即可。
至於統兵作戰,正面進攻,乃至於衝鋒陷陣,那是王孝傑的事情。
于謙要做的事,就和先前狄仁傑做的差不多,守住城池,提供戰略,分派物資,支援前方大軍作戰。
李瑾瑜同樣也在此處,跟著狄仁傑檢視公文,適時提出自己的見解。
某些意見被狄仁傑接受,某些意見被反對,狄仁傑倒也不過多解釋,想明白就想,想不明白以後再解釋。
如此一連忙碌了大半個月,都護府的事情才初步處理好。
于謙由於攻破瓦剌之功勳,已經是正式的焉耆都護府大都護,要留在此地處理事務,卻是不能回京受封。
不過今年的新年晚宴,倒是可以回京參加,接受武則天的封賞。
這也算是好事。
一來免了奔波勞碌之苦,二來若是做得好,功勳一併給予賞賜,若是做的不好,功過相抵,能少幾分處罰。
于謙對此也不在意,前腳剛剛把大軍送走,立刻開始忙碌的工作。
都護府要重新修整,軍械糧草需要重新儲備,需要吸引商隊到來,需要加強周邊交流,事情可是多得很。
這麼多的事需要完成,于謙也沒時間消耗在往來奔波上。
……
洛陽北門。
旌杆林立,旗幡飄揚,鼓樂之聲震天動地。
洛陽城樓,武則天端坐龍椅上,兩側排列著三班文武大臣。
城樓之下,千牛衛旗甲鮮明當先而立,後面是皇帝親將的十二衛,再後面是太子四衛,均是威風凜凜。
遠處傳來一聲驚天動地的禮炮,狄仁傑率領大軍返回到洛陽。
狄仁傑翻身下馬,率眾將跪倒。
“臣狄仁傑率巴州眾將,叩謝陛下天恩,萬歲,萬歲,萬萬歲!”
後面,十幾萬大軍齊齊拜倒,山呼萬歲,聲揚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