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利不吭聲了,郭仁峰則是點頭對我說:“李大師,你問吧,”
我想了一下就道:“能把梅河當年的事蹟,以及她死的時候情況給我講一遍嗎,越詳細越好,”
郭仁峰想了一會兒點頭說:“從什麼時候開始說,”
我道:“什麼時候都可以,越早越好,”
聽到我的話,郭仁峰想了一會兒慢慢地道了一句:“那我就從我記事兒的時候開始說吧,”
接著郭仁峰就給講了一下有關梅河的事兒,不得不說,梅河的人生還是有些傳奇色彩的,
梅河出生在一個梆子家庭,她的祖上曾經在北京開個戲園子,唱的就是河北梆子,
要知道,河北梆子最興盛的時候,在京城可是唯一和京劇平分江山的戲種,甚至隱隱有種壓過京劇的勢頭,可在清朝末年,河北梆子卻開始急劇衰落,到了民國初年衰落的就更厲害了,天津,北京,甚至南派的上海都受到了波及,
一方面河北梆子受到了新文化的衝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梆子在那個時候沒有出過什麼大的角,而且戲班子多了,很多人把梆子給唱爛了,所以多數人們改追其他劇種,
大家也都知道,在民國時期,京劇發展尤為迅速,湧現了眾多的流派和藝人,而這些藝人中其實有不少原來是唱的梆子的,因為梆子衰落了,才改學的京劇,
甚至很多梆子戲班解體後,老闆又拉活組建了京劇戲班,這也是促進京劇急速發展的一個因素,
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梆子裡很多的戲也是被引入了京劇中,這也為京劇本身的發展提供了優厚的條件,
當然,京劇能夠吸收梆子,也是因為京劇本身就有著獨特魅力,
梅家在那個時期也有個戲班子,可隨著梆子的衰落,梆子在大城市沒有了活路,僅存的一些梆子戲班就轉戰到了農村,梅家戲班也是那個時候搬到西流莊落腳,
西流莊也是那個時候才有了梅姓的人,那會兒西流莊不過是一個小村子,梅姓人的比較多,所以搬過來後直接成了村子裡的大姓,因為梅姓的人都是戲班子出身,所以帶動的這個西流莊的人也開始學習,
加上那會兒梆子在農村還是很有市場的,
所以梅家的梆子戲班也就得以儲存了下來,不過卻是元氣大傷,再也沒有了以前的風光,他們只能唱唱廟會和大地主家的葬禮之類的,
不過戲班子總算還是撐的下去的,
說到這兒的時候郭仁峰忽然停住了,他道:“這些是不是不重要,這些都是梅河經常跟我們說的,所以我忍不住講出來了,”
梅河經常說的話,那對她肯定有著很深的影響,所以我就對郭仁峰說,讓他繼續說,這些都很重要,
聽到我這麼說,郭仁峰就繼續講有過梅河祖上的事兒,
梅家的戲班子好不容易在農村穩定了下來,可好景不長,到了梅河爺爺那一輩,恰好趕上抗戰爆發,華北戰事吃緊,大量像梅家這樣在農村發展的梆子戲班也是紛紛解體,
有的改行種地,做生意,有的直接出走外地改習其他戲種,河北梆子再次遭受重擊,幾乎已經要瀕臨滅絕了,
梅家的戲班子也是因為養活不了那麼多人,也是在梅河爺爺的時期解散,
一直到解放戰爭勝利後,一些民間的梆子劇團才開始復甦,
不過梅家的戲班子卻是一直沒組建起來,因為荒廢了多年,梅家很多人已經唱不動了,唱戲的功夫都荒廢了,
不過梅河的爺爺卻沒有荒廢自己的功夫,他每天都有練,而梅河的父親也在其薰陶下學得了一身梆子的本事,
梅河的爺爺希望梅河的父親能夠重整梅家戲班,再把梆子推向輝煌,
梅河的父親雖然戲唱的不錯,可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卻是不行,所以操勞了幾十年,依舊沒有任何起色,他手下的幾個人只能給人家唱唱喪禮,連廟會都上不了,
他們的行頭甚至都沒有置辦齊備,
也是因為這樣,梅河的父親鬱悶了一輩子,覺得自己愧對了父親的培養和期待,才三十七歲就抑鬱而死了,
梅河的母親在那個時候改嫁,
而那個時候梅河才十五歲,可就是十五歲的梅河沒有跟著改嫁的母親走,而是跟著哥哥留在西流莊,她哥哥沒有唱戲的天分,所以梅河就繼承了梅河父親留下的那一小攤子,
聽到這裡我忍不住問:“梅河繼承他父親的位置,原來他爸爸那些手下服她嗎,她才十五歲,”
郭仁峰說:“那正是梅河傳奇的地方,你聽我慢慢給你講,”
我對梅河的人生充滿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