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自古以來非常重視衣冠服飾。《孝經》裡明確規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次傳統中約定俗成在成年以後不可以剃髮。男女老少都把頭髮綰成髮髻,再盤在頭頂上。
滿洲人的蓄髮的習俗和漢人的不太一樣,是剃去前額和頭頂的頭髮,留下腦後的頭髮再編成辮子。
大清佔領江南以後,攝政王多爾袞提出要重新頒發剃髮令。清軍所到之處明確宣佈:“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無論官民限定10日之內全部剃頭,削髮垂辮,不服從者一律斬首,
居住在南京城裡的鞏懷周的後人和鄭和的後人世世代代受到大明朝廷的特殊待遇,始終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對大清深惡痛絕,堅決不肯剃髮易服。
大清的統治者對反抗者進行了血腥的鎮壓,幾乎殺光了堅持不改換衣冠的漢人。鞏家和鄭家先後有十幾個人因此遭到了屠殺。
大部分漢人為了活命,被迫剃髮結辮,改穿滿洲人的衣冠。一些不願服從的人要麼逃往東南亞地區,要麼遁入了空門,藉口教規而帶髮修行。
大清的統治者希望透過剃髮易服來打擊和摧垮廣大漢人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滿洲人正當的統治地位,主動地去同化漢人而不是被漢人同化。
後來的歷史表明,大清統治者的這一措施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漢人逐漸淡忘了本族的服飾,習慣了滿洲人的髮式和服裝。200多年以後,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帝國,號召民眾剪去辮子蓄起前發的時候,仍然有許多漢人不願意剪去辮子,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辮子以後被官府抓去殺頭。可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易服政策對漢人的影響有多麼的深厚。
大清朝廷為了奪取和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除了起用早期的漢奸以外,在入關的過程中先後招降了大明的漢人重臣洪承疇、將領吳三桂、李成棟、尚可喜、耿仲明和他們統領的漢人軍隊,封他們為藩王。後來帶兵收復臺灣的施琅也是投降大清的大明漢人軍官。
康熙年間,朝廷藉口他們起兵叛亂,剪除了其中的3個主要藩王。史稱平三藩。
大清朝廷為了統治全國,維護自己的統治,只好大力尊崇漢家儒學,按照歷代漢人王朝的傳統開設了科舉考試,從中選拔優秀的人才為我所用,參與到國家的管理之中。
人們看到飽讀詩書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成為官府的官員,從而實現鷂子翻身、鯉魚跳龍門的美好夢想,於是,紛紛省吃儉用,將孩子送到學校和私塾去讀書。
1781年,生活在碾伯縣的鞏懷周的後人鞏登科是大清這一政策的間接受益者。他出生在世代為學的書香門第,繼承了家族的治學傳統,開辦了一所私學,給普通百姓人家的孩子教授識字和算術,生活雖然不算富裕,但是,比起那些在常年唉黃土地上辛勤勞作的農民來說,至少寒風吹不著、烈日曬不到,而且社會地位也相對比較高。
倘若誰家要請他幫忙寫封家信,也是備好了水果和飯菜。即便鞏登科堅決推辭,主人也要包上水果和鍋盔讓他帶回家去。
鞏登科自幼喜歡讀書,生有一副善良和多情的心腸。他每次幫助別人代寫家信,其中不外乎“家中無虞,切勿掛念”、“你在他鄉異地,保重身體”、“每日多食多飲,切勿思念家眷”之類關懷和呵護的話語。
主家常常口述至此禁不住淚流滿面,甚至哽咽抽泣,無法繼續說話了。
鞏登科一邊寫著信,一邊陪著主家流眼淚。
他的淚水滴到了信箋上面,打溼了剛剛寫完的毛筆字,浸染了一大片黑漬。不得已,他撕碎了模糊的信箋,又重新從頭開始書寫。就這樣,一份家信要寫上好幾遍。
鞏登科的妻子鞏顧氏是由父母包辦的遠親的女兒,性格強悍,做事麻利,一向對性子慢悠悠的鞏登科惡語相加,但是,心中卻對他是極好的。
這一天,鞏顧氏在家裡要浣洗全家老小的衣服,左等右等不見出門給鄉親們幫忙寫信的鞏登科回家。鞏顧氏的怒火襲上心頭。她一把推開院門,就要去尋找丈夫。
鞏顧氏走到大街上,倏然看到道上走著一群頭戴白帽子和黑蓋頭的的回回人。他們一個個蓬頭垢面,揹著大小包袱,扶老攜幼,蹣跚著向碾伯縣城裡走去。
鞏顧氏覺得好奇:這年頭世道也算太平,也沒有聽說附近哪裡遭受災害。這些是從哪裡逃荒來的回回難民呢?
鞏顧氏走上前去,向一箇中年回回婦女問道:“你們這是從阿里(哪裡)過來的?發生阿門個(什麼)事情了?”
那個回回婦女身穿沾滿了灰土的長衣衫,頭上戴著一頂綠色的蓋頭,用驚恐不安的眼神看著鞏顧氏,操著不太流利的漢語說道:“瑙們(我們)是從循化來的。循化信仰哲合忍耶的撒拉人造反了。衙門的官兵殺了過來。殺死了好多人啊。瑙們的日子實在過不哈(下)去了。”
鞏顧氏追問道:“你們現在要到阿里去?”
那個回回婦女眼神迷惘地回答道:“瑙……瑙也不知道。”
不好!鞏顧氏趕緊撒開三寸小腳,晃晃悠悠地向自己家跑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