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張凡並沒有閃避什麼,畢竟就算不計精神力上的加成乃至其他手段,僅僅是內門極境的內力修為就已經遠非以前可以相提並論。
在這個時候幾乎是沒有任何出手一般的動作,身體也沒有移動,從四面八方逼近而來的毒瘴乃至激射過來的三千多支各類暗器在逼近到蕭軒身邊大概七尺時就開始減速起來,似乎如同裝到了一團無形而有力的棉花上一般。並且這無形而有力的七尺氣牆似乎還是有粘性的。無數的毒瘴逼近而來的時候似乎在張凡身前不遠的地方染上了一層綠油油的光芒。無數暗器更是如無形中被黏住了一般。
。。。。。。。。
以下廢話,兩點前更新補全本章。。。。
。。。。。。。
薊遼總督熊延弼
熊延弼字飛百,明萬曆年漸進士,授御史。被派到遼東,頗有作為,後遭奸臣陷害,下獄三年後被斬。明末崇禎帝時得到平反.
薊遼總督毛文龍
毛文龍(1579年1629年),字鎮南,中國明朝武將。浙江仁和人(今浙江省杭州)。文龍年輕時窮困潦倒,學麻衣相術,替人測字看相謀生,後浪跡江湖,來到山海關外邊塞,度過二十多年行伍生涯。1605年武科及第。後以朝鮮為根據地與清軍對抗,保障了與明朝的水路交通,同時在清朝後方出擊,牽制其西進犯明,最終導致了清朝對朝鮮出兵。文龍率部撤往鴨綠江口近海的皮島,隨後升為總兵。皮島也稱東江,東西十五里,南北十里,與鴨綠江口的獐子島、鹿島構成三足鼎立之勢,地理位置居於遼東、朝鮮、山東登萊二州之間。朝廷認為:“毛文龍滅奴雖不足,牽奴則有餘”。然毛文龍部有貪功,冒餉、不肯受節制,難以調遣等問題;崇煥患之,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集中精力對付毛文龍。崇禎二年(西元一六二九)袁崇煥以閱兵為名,乘舟至雙島,祭出尚方寶劍,宣佈毛文龍十二條當斬之罪:一,九年以來兵馬錢糧不受經略巡撫管核;二,全無戰功,卻報首功;三,剛愎撒潑,無人臣禮;四,侵盜邊海錢糧;五,自開馬市,私通外夷;六,褻朝廷名器,樹自己爪牙;七,劫贓無算,躬為盜賊;八,好色誨淫;九,拘錮難民,草菅民命;十,交結近侍;十一,掩敗為功;十二,開鎮八年,不能復遼東寸土。袁崇煥說完十二條罪狀後,面向京城方向請命:“縛文龍,去冠裳”,斬毛文龍於帳前。史載“帝驟聞,意殊駭”。崇禎皇帝對於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是非常不滿的,但“念既死,且方倚崇煥,乃優旨褒答。俄傳諭暴文龍罪,以安崇煥心”。雖然如此,這也種下日後袁崇煥慘死的遠因。斬毛文龍後,可說是為大清長驅南下解除了後顧之憂,三個月後就發生了清軍兵臨京都城下的“己巳之變”——後金約十萬精兵繞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11月18日,滿清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中央急調各路勤王軍保衛京師。當時的明朝官員看到了袁崇煥殺毛文龍與“己巳之變”之間的關連,候補科阮震亨得知毛文龍的舊部有背叛跡象時,表示不勝憂慮;劉宗周上疏,以為“己巳之變,坐誤國者,袁崇煥一人??李成梁(1526~1615,明朝著名將領,字汝契,明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他的高曾祖李英“以軍功授世鐵嶺衛指揮僉事”,曾祖李文斌、祖父李春美、父李涇都世襲指揮僉事。生長在這樣一個武將世家的李成梁自幼讀書習武,並考取秀才。嘉靖四十五年,李成梁襲鐵嶺衛指揮僉事。由於作戰有功,不久升遼東險山參將。隆慶元年(1567年,又升為副總兵,守遼陽。隆慶四年(1570年,遼東總兵官王治道戰死,李成梁升為遼東都督僉事。萬曆二年(1574年,李成梁擊敗建州女真酋長王杲,升為鎮守遼東總兵,總轄遼東軍隊。萬曆三年加授太子太保,萬曆六年大破蒙古泰寧衛後,加太保,當年十二月又因軍功加封為“奉天翊衛宣力武臣寧遠伯”,賜大紅蟒袍,食祿一千六百石。萬曆八年,萬曆皇帝下詔在今北寧市為其建“寧遠伯李成梁石坊”,並賜甲第於京師。穆宗期間,李成梁主要和北方的蒙古部落作戰,數次大敗插漢兒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因為戰功顯赫而升為遼東險山參將。李成梁鎮守遼東20多年,轉戰各地,多次打敗外敵進犯,使遼東安息多年,鞏固了明朝的東北邊防,因此得到萬曆皇帝的格外器重,給以種種尊榮。李成梁的顯赫使“子弟盡列崇階,僕隸無不榮顯”,李成梁有九子或為總兵或為指揮使,或為指揮與參將,一時功蓋當世,權頃遼東,時人譽為“李家九虎將”。他個人則居功自傲,貴極而驕,奢侈無度。隨意侵吞軍餉、鹽稅等。並以金銀“灌輸權門,結納朝士,中外要人,無不飽其重賕,為之左右”,連著名政治家張居正也受過他的賄賂。李成梁鎮守遼東的紀功石坊李成梁治軍透過厚獎有功將士,以榮華富貴激勵士氣。起初成效很大,但到了後來,享受富貴的將領們喪失了早年的進取心,功業逐漸由盛而衰。開始出現將士不願打仗的事件,掩蓋失敗真相,虛報勝利以得賞賜的事情時有發生,甚至出現殺害良民冒充敵人首級邀功的惡劣行徑。這些雖是部下所為,但作為統帥的李成梁難辭其咎。萬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派副將李寧出戰,大敗而還,李成梁竟然充耳不聞。這件事傳到京城,於是一些對他不滿的京官開始大做文章,紛紛譴責,巡按御史胡克儉上奏彈劾,李成梁被解任回朝。李成梁被解職後,遼東再無可勝任總兵之人,“十年之間更易八帥,邊備益弛”。李成梁長子李如松也是一代名將,萬曆中期援朝鮮為主將。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出任遼東總兵,但他一年之後便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遼東局勢十分緊張。因此,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大學士沈一貫上疏請求萬曆皇帝讓李成梁復鎮遼東,以求國泰民安,萬曆皇帝表示同意。這時李成梁已75歲,雖再三推辭,但沒有得到皇帝恩准,於是他重新鎮守遼東。而此時遼東的局勢已經今非昔比,建州女真部在努爾哈赤領導下吞併了許多部落,日益強大,難以撼動。李成梁改變策略,轉攻為守,以撫為主,放棄寬甸一帶,將當地居民遷入內地,目的一是為堅壁清野,二是想開闢出一片利於攻防的緩衝區,遏制女真的入侵。京城裡的言官們卻聞訊譁然,紛紛指責李成梁放棄國土,喪權辱國。但是在萬曆皇帝的堅決支援下,李成梁在遼東又鎮守了8年,威名不減當年,並加太傅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