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暮西山。
古老的銅鐘響徹學堂,初年三班的教書先生慢條斯理地合上竹簡,捋了捋頷下灰白的鬍鬚,眼睛掃過早已按捺不住性子的年幼學員們,著重看了一下某個座位,威嚴的聲音終於在臺下滿滿的期待中響起:“放學。”
孩子們在一陣歡呼中蜂擁而出,各自跑回家急著吃晚飯,寬敞的屋子內很快只剩下教書先生與一男一女兩個學生。女孩耐心地整理好了書案,向先生微微點了點頭,慢慢往門外走去。一直坐在角落裡發呆的男孩見此趕快追上了女孩,乖乖地跟在她後面離開。
收拾好教學用具的先生突然想起了什麼,朝著女孩的後背語重心長地說道:“到了那邊要繼續學習啊,書上的知識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能因為離開了學堂就有所鬆懈。”
女孩的身體微不可查地停頓了一下,輕聲回了句“知道了”,繼續一步步離開這所留下了自己一年時光的學堂。身後的男孩亦步亦趨,尚且稚嫩的臉龐上看不出表情。
走了一段路,女孩在一個路口處終於停下了腳步,轉過身看著他的眼睛,聲音青澀卻清晰:“別跟著我了,以後還會再見面的吧……”
八歲的男孩緊緊抿著嘴唇,倔強地搖了搖頭。
“那就再走一段。”女孩轉過了身。
天邊的晚霞把古老的街道映得通紅,男孩女孩的身影都被鍍上了金邊。他們這樣相伴走過一個又一個清晨與傍晚,如今女孩卻要去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男孩被留在原地。
這裡是雄踞南方的一大帝國的主城之一,此時穿行於街道的人可謂魚龍混雜。剛從集市收攤的小販、急著趕回家的年輕學子、四處巡查維紀的執法兵士,最具氣勢的莫過於從武館或劍場出來的各個年齡段皆有的“偽修士”,偶爾也能見到身披袈裟的光頭僧侶或身穿道袍頭戴道冠的各路道士……數輛奢華的馬車已經準備好出城與遠行的各種文牒,一輛樸實無華似乎從千里之外而來的陳舊馬車正在出示文牒供守城將領檢查。
有商販正與算命先生爭吵,有拳師正在和劍客對峙,某家公子正調戲良家婦女,某捕快在打罵其僕從出氣,某位恰好來城門視察的將軍正恭敬而緊張地行禮……
六歲那年張妄生行商半生的父親託關係把他送入了這所南方極負盛名的學堂,意圖讓這個獨生子走上一條更為寬廣的道路,徹底洗淨身上的商賈氣息。從此張妄生開始了孤獨一人的寄宿生活,且由於內向的性格和輕賤的家世受盡了同學們的欺凌。嘗試過後便明白反抗毫無意義,只會迎來更為屈辱的結局,因此他逐漸習慣了一言不發地把所有的事情藏在心底,面對父母從各地市井寄來的寫滿要求與期望的信函也總是報喜不報憂。如何結黨營私、什麼時候應該選擇漠視是很多人在孩童時期便已掌握的基本技能,可張妄生永遠都不想學會奉承與逢迎,這無關天賦,僅出自一個孩子頑固的執著。經受過很多年冷眼的父親堅定不移地要求他絕不能重蹈祖輩的覆轍,張妄生則要求自己絕不能成為和那些所謂人生楷模一樣的人。他看不到這樣的世界有多麼美好,也感受不到這種人有多麼快樂。他只想做自己。
卻尤為艱難。當他飢寒交迫滿腹委屈感覺自己幾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七歲的餘婕來到了他的面前。
女孩出自一個很有底蘊的家族,據說曾是名揚天下的修行者世家,儘管在數百年前由於青黃不接已逐漸敗落,卻依舊是大多數世人心目中高不可攀的存在。那天學堂的院長親自在正門口迎接,安排一些優秀的教書先生共同歡迎餘婕的臨時入學。張妄生靠在最偏僻的地方遠遠望著眾口相傳的“修行者”的排場,對那個留下無數傳說與神話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卻也只是好奇而已,好奇那些人千百年來到底在修行著什麼,又在追求著什麼。
然後他看到了那個女孩的眼睛。
女孩並不算特別漂亮,卻有一股出塵的氣質,彷彿到訪塵世的公主,又彷彿根本不屬於人間。
那天在場的應該有數百人,女孩卻偏偏在看他,看得那麼認真,以至於張妄生的臉頰有生以來第一次開始泛紅。
院長好奇地順著餘婕的視線望去,卻只能看到三班學員區嘈雜而凌亂的人影綽綽。
餘婕最終選擇了進入初年三班,負責三班教學的德高望重的先生高興得滿面紅光,帶著女孩參觀了整個學堂。期間女孩詢問了班裡學員的大致資訊,先生唯獨說到張妄生的時候著實想不出什麼評語,只用“性格孤僻的寄宿生”一言蔽之。
但眼蘊大道。這個被家族內部視為天下數百年來最得武道眷顧之人,世家全面復興之希望所在的女孩在心底默唸。餘婕堅信當今世上只有自己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這是源自天道的指引,方才那一刻,那個外表毫無出奇之處的男孩在餘婕的眼中,璀璨如星辰。
他們成了朋友,很奇特的朋友。
張妄生在餘婕的宣佈下再沒有人敢去招惹,以往冒犯過他的人一個接一個乖乖地道歉,其中的某些從此繞而行之,某些甚至還表現出明顯的巴結之意。儘管就連張妄生這個當事人都不知道為何高不可攀的女孩偏偏選中了毫不出眾的自己做朋友,但不可否認的是陪在女孩身邊的日子過得極為輕鬆與愜意。他們從不像一般的年幼夥伴那樣經常談天說地、做各種遊戲,偶爾才會說幾句話用以交換資訊,更多的只是一種無聲的陪伴。餘婕住在城中心最好的客棧裡,距學堂差不多三里路,每天早上張妄生都會從學堂的住宿區一路跑到客棧,等餘婕吃完早飯後一起走回學堂上課,下午放學又跟在女孩身後送她回客棧,再獨自跑回學堂。餘家隱匿在暗處的精銳護衛們從最初的異常警惕到逐漸習慣了這個孩子的來來回回,後來偶爾打照面也會以小姐的朋友的身份以禮待之。張妄生曾驚訝於這些一流武者的來去如風神出鬼沒,多次和餘婕提及此事卻只是迎來女孩的笑而不語,便也不再多問,習以為常至視而不見。他所不知道的是護衛們私下對他做過好幾次試探,卻完全看不出他有絲毫武道天賦,對自家小姐的所作所為更是摸不著頭腦。
就是在這樣樸實無華的日子裡,張妄生和餘婕做了一整年的朋友,女孩為期一年的塵世體驗也終於結束了。張妄生在分別之際並不想表現出多少留戀與不捨,他甚至無法分辨自己心中到底有沒有存在這些明明必不可少的留戀與不捨。她要走了,去很遠的地方,也許永遠都不會再回來,而自己或許還要在這裡讀很久的書,直到父親滿意,再為自己安排新的出路。就是這樣嗎?
但張妄生並不愚蠢。他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突如其來都是事出有因。自己或許無法知曉餘婕為什麼要這麼做,要填補一個孤獨的男孩最為缺失的東西,但絕不是出於兔死狐悲或愛屋及烏之類的緣由,他不相信世間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正如他不相信對毫無牽絆之人絕對無私的付出,不論這種付出是多麼的輕而易舉。
是啊,你輕而易舉地改變了我的生活,到底是為了什麼?
八歲的張妄生站在街角的屋簷下躲避一場突如其來的雨,而此時的餘婕已經坐上了離城的長途馬車。
男孩伸出右手接住了一些水滴,又翻轉手掌,沉默了良久。
某個不知從何而起的念頭突然出現在他的腦海中,於是他試圖握緊拳頭。
五指卻沒能完全合攏,因為在張妄生的手中出現了一把木劍。此時他正緊握這把木劍的劍柄,而橫在眼前的劍身上不知被何人以潑墨般的筆法刻下了兩個古字。
教書先生曾在課堂上講解過這兩個字的含義,以及它們所牽連的,那些宏大的、隱藏在歷史洪流中東西。
如果張妄生沒有記錯的話,那節課自己聽得聚精會神,側前方的餘婕卻手託下巴似醒非醒,沒有對之表露出絲毫興趣。
天北。
煌煌斗柄插天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