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不得入軍中?馬老將軍心下一頓,他的十個嫡子庶子中,老大年輕時候受了傷,老五已經過世,現在除了老三剛從鎮北軍回來不久,正在爭取接手京城內外十萬禁軍以外,就只有在西南軍雍親王麾下歷練的庶子老九了。
馬老將軍的勢力在鎮北軍,但是他退下來十二年了,現任鎮北大將軍趙又又是個厲害的,陸陸續續拉攏或處理了不少他的人,否則老三也不會不得不憋氣告病回京。
當初若不是老大受了重傷,也不會被趙又奪了鎮北大將軍之位。那時他想著,鎮北大軍中都是爾的勢力,就讓趙又頂幾年,等老三那立了軍功、時機成熟了,再想辦法奪回統帥之位。
沒想到趙又雷厲風行,很快就不動聲色地對鎮北軍進行了一番整頓,坐穩了鎮北大將軍之位。他倒是沒有刻意對付或者阻礙老三立功,甚至,鎮北軍中眾所周知,他還給了馬老三很多次機會。
可惜,事實證明,馬老三沒有他父兄的威武潛質,帶兵不如老大,謀略不如老二。
馬老將軍對趙又的手段心知肚明,可惜人家沒有把柄給他抓住,反而鎮北軍中越來越多的人都對他們統帥的光明磊落、寬宏大量讚不絕口。
馬老將軍也瞭解他自己的幾個兒子,馬家只有老二最像馬老將軍,只是不喜在邊關帶軍,離不開京城裡的安逸享樂,就負責馬家在京裡的暗力量。自從馬老二死了,交到老大手裡的馬家的暗力量一年不如一年。
庶子老五和老九倒是有帶軍的潛力。可惜老五被野狼撕裂了。老九被皇上點去了西南軍。
……
馬老將軍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謝恩、怎麼上了馬車。怎麼回到府裡的,他以為自己以退為進,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負荊請罪,且並沒有誰能證實老三與那緬甸國人都談了些什麼,他的“貪功”說法應該是很有說服力的。
可是,很顯然,皇上表面上沒有多心,實際上對他們馬家已經有戒心了。
馬老將軍把自己關在書房裡。他需要靜一靜。
這次若不是被四皇子與雲家聯姻的事刺激到,太急躁了,也不會被老三說動,允他去“聽聽寧王和緬甸國怎麼說”。唉,他真應該聽明瑜(鬱正然的字)的,越是看著像風雲突變的時候,越是要冷靜謹慎,不可妄動。
可惜,他還是躁了……
現在什麼都沒做,卻已經被烙上了可疑的印記。如果不是念及自己曾經立下的大功績,還有二皇子和怡貴妃。皇上這次會不會連馬家一起查抄了?
馬老將軍扶了扶腦袋,他老了,真的老了。可是他不能倒下,否則馬家可能就完了。
寧王倒臺,以寧王母家為首的保寧一派被徹底清查,砍頭的砍頭(比如於家)、流放的流放,革職的革職,各級官員中進行了一場大洗滌。
雎鳩宮裡的麗妃聞訊,唸了整整一下午的佛經。慕容家現在只是衰敗,如若兄弟們沒有回大名府城守孝,如若她沒有被禁足在雎鳩宮,他們應該還是同寧王拴在一起吧?慕容府現在應該同於家一個下場吧?而她和她的六公主、九皇子就全完了。
麗妃突然醒悟,皇上將她禁足也許是對她的最後一點情分。六公主和九皇子每月初一十五都會來看望她,宮人也不敢就輕視了她,除了不能出雎鳩宮,她的各種份例、衣食標準並沒有降低。
想通了,麗妃徹底放下了心中的怨念,真的誠心向佛了,每日除了唸經祈福,就是親手為一雙兒女做衣物、做吃食,同六公主和九皇子在一起的時候也越來越平和,生怕自己曾經的狀態和慕容家的狀況影響兒女的心性。
皇上知道後,不再限制六公主和九皇子去雎鳩宮的時間,想去了隨時都可以去。
太后也將六公主接去慈寧宮教養,太后對麗妃唯一滿意的地方就是她對一雙兒女的教養還是很靠譜的,在最頹喪的時候也沒有將自己的那些怨念轉移到兒女身上去。更重要的是,知子莫若母,太后知道,麗妃是皇上真正有感情的少數幾位妃嬪之一。
麗妃的事是後話了,也不是書瑤一家關心的人關心的問題。兩侯府因為兩個寶寶的到來更添了歡樂,府裡從上到下都是一臉喜氣。
做了祖父的金喜達再不需要書瑤監督、交待準時回府用飯,每日回府比出府上差可積極多了。最早的他本以為自己會孤苦一生,沒想到現在不僅母子和好,兒女孝順,還嚐到了做祖父的滋味。
寶寶的名字自然是等著他這個祖父來取,可是他太挑剔了,嫌這個太普通那個不夠響亮,半個月過去了,愣是沒一個讓他滿意的。
書傑和南宮淼也不急,反正有書文強制用的小名先叫著,大的叫滾滾,小的叫嘟嘟。書文看著倆小侄兒,首先想到的就是“圓滾滾、胖嘟嘟”,書瑤直皺眉,老夫人和雲老夫人卻覺得極好,連南宮夫人也覺得好,二話不說就“滾滾、嘟嘟”地叫上了,之前都叫寶寶太不方便。
金喜達太不滿意了,什麼圓滾滾、胖嘟嘟?太沒內涵了,更加決定要取個響亮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