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福臨雖然將假多爾袞掘墳鞭屍,徹底洩憤,淤積多年的心結慢慢解開。可也經常若有所思,魂不守舍。
一日,順治帝福臨問我:“老師,您說天下文章皆可在古文中尋得蹤跡。朕思前想後,還是沒有想明白。吶能不能再說詳細一點?”
“皇上,我們今人從古人文章中引經據典,尋章摘句已屬平常。常言道'必深思熟慮,化書卷見聞作吾性靈,與古今中外為無町畦。'這個'書卷見聞'是為偷,然則若'作吾性靈',即是自出機軸,就不是偷文,而是創作。融匯古今,就可以打通古今,打通他我,打通宇宙萬物。皇上,無論你讀書多少,博覽古今,寫景、狀物、懷古、抒情所涉及知識的客體、主體、本源、實質其實都一樣,自古詩文意象羅列不過百種,文言詞彙不過千字,情感不過悲喜二字……諸多侷限性與圈內共性決定古今詩人詞家必有共鳴,也逃不脫共鳴,區別在於後來者能不能識破古音、青出於藍,高下在於誰的領悟通透與胸襟氣度更勝一籌、驚豔全場。詩文出品的氣韻、氣勢、氣度是不可複製的,這是個體閱歷、經驗、感悟、胸懷等諸多因素影響、造就的,是為詩魂。行文無所謂借鑑不借鑑,只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作者出場有先後順序罷了,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切不可拘泥於形式或套路,一定要收放自如。”我笑著娓娓道來。
“老師,可否舉例一解。”順治帝福臨笑道。
“皇上,那臣就以我這首《短歌行•泰山頌》為例來說說。”我笑著攤開一張書法字畫,展現我的《短歌行•泰山頌》:
盤古開天,江海熱浪,
熔岩飛天,鉅獻泰山。
天地既闢,萬神司權,
泰山岱嶽,奠靖坤元。
中有元君,號曰天仙,
始證帝真,位居碧天。
泰山岩巖,魯邦所瞻,
紫氣東來,燔柴祭天。
先賢開祭,繼往開來,
古登封臺,石壁金記。
為化眾生,示現慈顏,
大顯神通,威德孔宣。
孔門聖賢,儒學經典,
經世致用,一統萬年。
始皇親巡,雄霸天下,
周覽東極,祗頌功德。
漢武事天,立身以義,
事父以孝,成民以仁。
唐玄宗祭,銘心絕巖,
播告群嶽,道在觀政。
武則天祭,潛龍出月,
同治天地,龍鳳和鳴。
宋真宗祭,疆場以寧,
風雨以順,感恩天行。
乾隆翰墨,縱意覽勝,
作詩紀行,御書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