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紫禁城,金鑾殿上,以索尼、鰲拜一群人竭力反對攝政王多爾袞入關後頒佈的剃髮令、易服令,朝堂上唇槍舌戰,異常激烈。
索尼跪道:“啟稟皇上,攝政王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眼下,剃髮、易服、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已成為我大清六大弊政,不可不治吶!漢人自黃帝時代以來,受到儒家和孝道的影響古代漢族男子不剃髮,結髮於頂加冠;更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法。剃髮於漢人而言就是欺師滅祖、精神閹割的行為,事關氣節,是可忍,孰不可忍?皇上,若強行頒佈剃髮令,將引起民憤,後患無窮吶!為了我大清的萬世基業,剃髮令萬萬不可啊!”
鰲拜跟著跪拜道:“皇上,臣複議。皇上,老臣也聽說,漢人雖然投降,但拒絕剃髮易服者比比皆是。像市井裡流傳比較廣的不肯剃髮、餓死在廟中的降將張春;還有個叫陳遘的人逃入深山,與家人斷絕往來;我著名詩人屈大均削髮為僧。比比皆是,不勝列舉。”鰲拜覆議道。
多爾袞走上殿前,嚴厲斥責道:“我大清剃髮易服由來已久,皇父努爾哈赤率領軍隊攻佔了遼陽,隨後就頒佈了剃髮令,雖然引起遼陽軍民反抗鬥爭,數萬人投進了鴨綠江死去,但最終遼陽徹底臣服我女真。皇兄皇太極打敗朝鮮人的時候,隨即命令朝鮮人剃髮易服,範圍越來越大,最後朝鮮徹底臣服。我大清虎狼之師席捲大明、打敗李自成的軍隊進入山海關,當即在關內就下發剃頭令,有多少人阻擋?我親率大軍佔領通州,頒發了剃頭令,不出十日即見成效,大明官僚更是以此作為臣服我大清的第一步。清軍佔領江南地區,又一次推行“剃髮易服”,雖然民眾揭竿而起。但我軍在常熟城,殺害了不下五千人,並擄走了數千人,順服他們。在福山塘,不服剃髮令者全鄉屠城,最後移民以繁衍生息。“嘉定三屠”雖有三萬多人被害,可江南頑固不化者徹底清除。而那些自己征服的和投靠自己的明朝人,主動接受剃髮易服者更是不勝列舉。征服一片土地容易,難的是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心服口服!我透過頒發剃髮令,一來可以知道投降者是否真心投靠自己,二來可以擊垮漢人原本的民族自尊心。試問這樣做,有何不可?”
“攝政王,你剃髮:《剃髮令》:要求全國民眾一律剃成滿族式的髮型,即腦後留著銅錢大小的一塊頭髮,編成一根細細的辮子,以可穿過銅錢口為標準,這種金錢鼠尾的小辮子有幾個漢人心甘情願?女人、小孩、和尚、道士不用剃髮,你這樣做,大清每攻下一座城池,有多少人成為流民,四散逃跑,逃離海外者越來越多,常年戰爭已是人口凋敝,剃髮令豈不耽誤大清帝國的生產勞作?這不是在慢慢醞釀一場*嗎?”索尼攤開手掌,望著多爾袞義正嚴辭道。
多爾袞望望孝莊皇后和順治皇帝福臨,笑道:“皇上,熟讀華夏經典史籍,豈不聞漢人自古有吳泰伯千里奔荊,紋身斷髮?漢人老祖宗自古主動學習蠻人的裝束。索大人,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把胡人的連襠褲學來了,如今的剃髮令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讓他們適應而已!漢人男子的古代髮式,在生活中根本不方便,洗頭扎發更是很麻煩,見過漢人寬袍大袖的衣服,你就可以想象那些衣服對農耕、捕獵等勞務有多不方便!本王頒佈剃髮令和易服令,大明舊官僚也喜歡我女真人輕裝旗袍,故而從善如流,如何不合理?怎樣耽誤農耕生產?!”
“你!”索尼欲言又止,細想攝政王多爾袞分析的也有道理,於是不再諫言。
“皇父攝政王所言極是!剃髮令、易服令照舊執行!”福臨心裡雖然不舒服,但還是順應時勢,肯定了多爾袞的剃髮法令。
退朝後,多爾袞回到府上,剛坐下沒喘兩口氣就拍桌、氣急敗壞道:“自從我娶了孝莊皇后,皇上冊封我為皇父攝政王后,這個索尼、鰲拜真是處處和我作對!今天真是氣不打一處來,找個時間一定要好好收拾收拾他們,不然這兩貨還翻了天了!”
“報!啟稟攝政王,江陰降清後,知縣方亨繼任,循例頒發剃髮令,
江陰市民請願留髮留衣冠,方亨破口大罵,眾人大怒,引起騷亂,現在愈演愈烈,江陰軍民在誓死抵抗,如今愈演愈烈,多鐸將軍也難以解決,特命末將送來書信!”一個將軍一路小跑過來稟報江陰軍情,並呈上一封多鐸將軍的親筆書信,多爾袞開啟書信,江陰軍民反抗剃髮令的回憶大幕瞬間拉開:
江陰降清後,知縣方亨繼任,循例頒發剃髮令,江陰市民請願留髮留衣冠,方亨破口大罵:“崇禎都吊死煤山,朱由崧都被凌遲處死了,大明忘了,你們還留著一頭長髮幹嘛?”
眾人大怒,指著方亨鼻子大罵道:“好你個方縣令,你身為大明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搞得人模狗樣的,卻來做韃子的狗官,如今還幫著韃子來剷除我們老祖宗的古訓,你不知道羞恥嗎?”
方亨羞愧不已,搖搖頭,擺擺手道:“罷了,罷了,暫停所議!你們真是頑固不化!明日本縣令召集眾鄉紳、百姓會於文廟,在聖賢大儒面前再議!”
第二日,淮陰縣一眾鄉紳、百姓會於文廟,一位八十多歲、德高望重的老鄉紳拄著柺杖,在兩個僕人攙扶下,走到方亨面前問道:“方知縣,現在江陰已經完全歸順大清,我們應該沒有什麼事了吧?怎麼還聽說大家都在嚷著鬧著剃髮呢?”
方亨道:“老太祖,怎麼驚動您老人家了?唉……歸順是歸順了,可國有國法,只剩下剃髮了。”
那些鄉紳趕緊湊到那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後,面色凝重地問道:“發可不剃嗎?”
方亨道:“唉!這是滿清律法,不可違背!非我之力所能為!大家還是剃髮吧,留髮不留頭啊!”說罷就回衙了。
眾多鄉紳帶著家丁、僕人開始一陣騷動,許用等人聚集不去剃髮,在明倫堂一起跪拜、共同立誓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我中國男兒豈可失身!大明中興!”大家形成一支反清義兵在大街上高喊著口號,加入反清義兵的人越來越多。
正在這時,常州府發來嚴令剃髮的文書,“法令下達之日,必須全部剃髮,原則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而且要求各族人民都統一穿滿族服飾。方縣令叫負責文案的書吏把府文寫成佈告張貼,書吏寫到這句話時,義憤填膺,把筆扔到地上說:“去他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老子不寫了!就死也罷!”說著,摘下官帽、脫下官服走上大街,加入鄉紳的反清隊伍。
方亨縣令的書吏投筆反清的訊息很快傳遍江陰城,立刻鼎沸起來。方亨見士民不從,立刻寫好一封書信令人加快馬加鞭送給常州知府宗灝,報告常州府請上司派兵支援,書信上寫:“知府大人見啟,如今江陰百姓拒絕剃髮易服,聚眾騷亂,形勢日急,望大人火速派兵過來清剿頑民,多殺樹威!以保江陰安寧!”
方亨千算萬算,沒有算到,這封密信被義民搜獲,於是江陰義兵第二日衝進方亨縣令府上,殺了方縣令家丁,抓住方亨,斬殺清差,推陳明遇為首,打著“大明中興”的旗號,江陰義民正式開始反清復國。
江陰百姓起義的訊息傳開後,常州知府宗灝派兵丁三百人趕來鎮壓,被江陰義民全殲滅秦望山下,陳明遇等人更是信心倍增,義兵士氣高昂。江陰軍民在陳明遇的帶領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寇的進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作戰指揮大營。
偽清貝勒博洛命令劉良佐道:“劉將軍,我給你十萬兵馬,一個月內給我剿滅江陰反民!”
“末將遵命!”說罷,劉良佐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趕到江陰城下,將江陰城重重包圍。劉良佐先寫了一封招降書,命人從東城外射進。江陰軍民看了劉良佐的招降書,大家一起開會討論是否降清,一番公議後,回書拒絕。
劉良佐見勸降無效,怒道:“這幫刁民,真是敬酒不吃吃罰酒!給我攻城!”沒想到劉良佐兩番攻城不下,攻城士兵都被江陰城樓上的巨石、滾木砸的頭破血流,被城樓上的箭矢射傷的不計其數,一片哀嚎,士氣渙散。
眼看攻城不利,劉良佐便下令道:“四處捕殺城外義兵,斷絕江陰城內軍民物資、糧草外援,給老子活活餓死他們!看你丫的還能猖狂多久?”
偽清貝勒博洛見劉良佐一連兩日沒動靜,懷疑他是不是有謀反之意,遂寫了書信催促劉良佐攻城,並派了監軍過來督戰。江陰城防禦體系嚴密,像一個鐵打的水桶,劉良佐提馬走到大軍前,揮刀大叫:“放箭!”頃刻之間,清軍一齊放箭,江陰城上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鍋蓋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十萬支箭。可惜江陰義兵畢竟是一群普通百姓,沒有經過專業嚴格的軍事訓練,江陰城的形勢也日益嚴峻,陳明遇雖忠肝義膽帶領江陰百姓打了幾番勝仗,卻自感缺乏軍事組織才能和領導才幹,突然問道:“我雖然英勇,但智謀不足以抵禦二十多萬韃子,不知道各位可有合適人才推薦出來,保我江陰父老鄉親?!”
“我有一人可推薦,他智勇雙全,只是他現在已經解甲歸田,不知道他是否肯出山?”江陰城武舉人王公略站起來笑道。
“請問哪位英雄?”陳明遇喜出望外道。
“前典吏閻應元是也!閻應元在擔任大明典史期間,曾有海盜船數百艘,自海口竄入長江,進犯江陰黃田港。閻應元聞訊後跨上戰馬,手擎佩刀,高呼:好男兒隨我抗擊海盜,保衛家室!一呼百應,千人應聲雲集。他令每人從江邊竹林裡各取一根毛竹做為武器,守立江邊,又命人到寺廟中取來鐘鼓。在震天的鐘鼓聲和百姓的吶喊聲中,海盜船上的海盜不知岸上虛實,不敢貿然上岸。閻應元屢建奇功,有勇有謀。因他驅逐海盜有功,朝廷升任他為都司,後因宦官專政,大明政局突變,他被暫留江陰。南明建立政權後,南明小朝廷又封他為廣東英德主簿。他因母親患病,需要照顧母親,就沒有過去赴任。清軍南下後,他就一直滯留於江陰,現在家住城外砂山。”王公略一語驚醒夢中人,眾人紛紛想起了這位智勇雙全的前典吏閻應元,“對!我也聽聞此人智慧過人,他不但會帶兵打仗,而且還是一個舞文弄墨的行家裡手!”“是啊,他是我們江陰的大詩人,我也早有耳聞!”眾人議論紛紛。
陳明遇專門委派十六人連夜出城趕去砂山閻應元住所請他出山,十六人來到閻應員家跪下道:“閻典吏,眾所周知,在整個江陰城中就數你智勇雙全。如今十萬清軍兵臨城下,陳將軍自感無力打勝這仗,又不忍江陰父老留髮不留頭,生靈塗炭,特命我等冒死前來恭請閻典吏出山!若典吏不允,我等立馬死於典吏面前,不辱使命!”說罷,那十六人拔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閻應元驚駭道:“諸位江陰壯士,萬萬不可!你們能聽從我命令,我可以出山為江陰父老血戰!不然,不為我萬萬不敢為你們主持,以免橫生枝節。”
那十六人抱拳道:“是為民族大義,敢不惟命是聽?我等必立馬斬了他!”
“那好!我答應你們,帶領江陰百姓趕走這群韃子!”說罷,閻應元帶上衣服和刀劍隨,帶領江陰城祝塘少年六百人,拿著刀劍武器進入江陰城,隨那十六人回到江陰義兵大本營。
閻應元安排好家事,帶領家丁和鄉里自願抗清的一批青年趕奔縣城,途徑七里廟時,索取筆墨,在牆上寫下這樣的詩句:
此去情知不可為,神州遍野起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