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洛斯看著《小王子》。
可以觀察他的眉毛,又長又粗好像兩條毛毛蟲。一開始,毛毛蟲是攪成一團。後續毛毛蟲好像凍死了,呈僵直狀。
末了,毛毛蟲屍僵化了,彎彎的。
口中的吐槽也隨之變少。
“文筆幼稚,一點也不嚴謹。這就是華夏第一天才的成色嗎?”
“怎麼可能有這麼小,還長著麵包樹的星球。作者難道沒有一點地理常識嗎?”
“看不下去了,一點主線也沒看到。”
“我……”
看到全書的中間,傑洛斯停止了吐槽。
好書雖然沒有國界,就好像《小王子》在地球,無論是亞洲還是歐洲,都能夠看懂書中含義。但作者是有國籍的,書中的某些敘事,是更符合歐美價值觀的。
比如說個人主義與自我主義的實現。亞洲文化圈約等於華夏文化圈,講究故土難離,以及落葉歸根。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家鄉,那麼就改變自己進行適應,或者改變家鄉。
歐美是,你不喜歡你的家鄉,那麼就背上你的行囊去其他地方看看吧!小王子離開自己的星球去探索世界,尋找個人的意義。亞洲讀者能理解這感受,但代入感並不算大。可在歐美就非常有代入感了,至少在英美是這樣的。
小王子遇到了很多人,國王、酒鬼、商人、守燈人等等,都是對成人社會的諷刺。
英美這兩個資本主義老牌國家,文化裡對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都是持續批判的。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公共辯論中,皆如是。
因此,傑洛斯看得非常流暢,即便他自己就是書中被諷刺的“商人”。
書中商人數星星,因為想要把全部星星都存起來,變成自身的財務。而傑洛斯將每個單詞換算成英鎊……
當然傑洛斯並不認為自己是商人,他對於自身的身份判定仍舊是作家和文學評論家。
幾萬字的作品,傑洛斯一個多小時就看完了。
“這部作品……”傑洛斯看完了,感覺之前萌生的批評角度少了一大半。
“難以想象,這樣的作品居然是出自華夏人手中,更難以相信的是,這樣的作品,居然是十六歲的學生所寫。”
傑洛斯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收集關於作者的資訊。
有關顧陸的訊息,實際上,用英文搜不出什麼其他的。傑洛斯忙活了一圈,找到了《福爾摩斯先生》。
這個學生還寫過福爾摩斯的二創作品,被柯南道爾基金會收錄了。
“喜歡福爾摩斯的華夏作家?那倒是有可能寫出這類作品。畢竟喜歡英國的文化,也是思維先進的人。”
是的,即便是傑洛斯,他對華夏的印象也是思潮落後。
“玫瑰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你費了時間照顧。”傑洛斯在思考書評如何寫時,口中突然冒出這樣一句。
大概是這樣,傑洛斯說的也不是原文。
“行吧,顧陸,我承認你或許真是一個天才。”
傑洛斯寫下一篇書評,投給了《地鐵報》。
專欄作家,沒有很大問題,基本都能透過。
於是乎,第二天,地鐵報出現了這麼一篇文章:我們真的需要向華夏學生進行學習了,我讀“小王子”有感!
文章中對《小王子》和顧陸進行了肯定,但依舊稱顧陸為華夏用來宣傳意識形態的人。
也是,一篇文章,怎麼可能改變一個華黑心中那根深蒂固的思想。
有一說一,傑洛斯還是太文明瞭。
因為每日鏡報、每日晨報等報紙,也對《小王子》進行了評價。
文章報道全部節選出來字數太多,一兩萬字都止不住。
所以只拿出比較關鍵的評價。
每日鏡報:《小王子》是一位故作老成的學生,沒走進社會,卻對身旁的成年人說,來聽聽我的吧。內容不適合兒童看,更不適合成年人看。歷史最差童話!
每日晨報:如果有其他選擇,我絕不會選擇《小王子》。哪怕旁邊放著的是一本《拖拉機故障修理大全》,我想也會比這本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