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電影節有東方戛納之稱,當然,這是國人自封的,但也足見其在國內的地位。
以前於躍也沒關注過這些東西,在他原有的思維裡,這種電影節啊,頒獎禮啊都是一個套路,就是看主辦方張羅的火熱程度而已,然後就分個三六九等,哪個最牛,哪個雞肋等等。
不過這次於躍在接受邀請之後立刻受到了主辦方發來的一個詳細邀請函,裡邊的內容還不少,然後接著一番瞭解,才發現這個電影節可不是頒獎禮。
除了為明星搭建的走秀平臺,除了盛大的頒獎禮以外,還有論壇和學習等內容。
學習方面就是展示一些國內外優秀的電影,有專業的電影人做評析,就和商學院請經濟專家給老闆講課一樣,剖析市場規律,傳播經濟學問。
而論壇也分幾種,有請國外著名電影人的,包括導演和知名演員,分享電影心得,也算是給大家上課。
參加這種論壇的也大多數是導演和演員,老闆當然不用學這個,他們又不演戲。
而針對老闆的論壇也有,或者說是專門為推動電影事業發展的幕後大佬們準備的。
這些名字就高大上了很多,緊密的圍繞上層建築的政策,名字裡帶著“帶”和“路”,以及強國等字眼,大抵意思就是電影事業的發展要緊密的跟上國家的大方向。
其實不僅電影,各行各業的發展基礎都是以這個綱領來進行的。
而這個論壇,其實就是給大家傳遞方向,告訴大家要怎麼玩,給大家制定主旋律。
主旋律會有,但具體怎麼玩,還是要資深人士思考討論。
就像搞足球一樣,上層的要求就是要把足球搞好,什麼精神層面,競技層面以及運營層面。
但具體到每個環節,當然不可能是上層來指導,還得專業人士跟著思想制定針對的方法對策。
這裡也是如此,需要專家們,還有這些一手推動電影事業發展的老闆們共同探討。
雖然說的繁瑣,但於躍看到一箇中心思想,除了大家討論之外,春風要準備一個發言。
於躍決定帶著賓書。
發言得他上去,雖然於躍不怯場,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裝13的機會,但對比歷史,他發現這種發言各大巨頭公司都不是大老闆上陣的,而是讓經理人上。
比如國有的大公司,一般高層任職的都是老電影人,老藝術家,他們親身經歷見證著電影的發展,對這東西也熟悉,他們就會發言。
而華藝幾乎隔三差五就要登臺,上去說話的也從來不是王軍。
所以於躍決定順應歷史潮流,讓賓書登場。
於是賓書忙壞了。
積極的和主辦方聯絡,瞭解大會精神,瞭解要發言表達的內容,然後開始起草發言稿,除了要和手下的文案人員探討,還請教了於躍不少。
大會有大會的思想,咱春風也是個獨立王國,也有自己的經營理念和公司的思想。
或者說,就是於躍的思想。
這是春風第一次登臺亮相,賓書很重視,準備的也很認真。
於躍倒是自得清閒,雖然知道這個電影節挺牛挺複雜,但他也沒太當回事。
無非就是看看頒獎禮,感受一下明星和導演的激動,再就是參加論壇,要討論就討論幾句,要是有人看自己不爽就懟他兩句,然後讓賓書上去給春風露個臉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