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娜翻譯,現場出現微弱的喧譁聲。
因為於躍的話語雖然誠懇,也是道歉,但不一樣。
他不是為了自己的言論道歉,而是說為造成的誤解表示歉意。
這完全是兩個概念,在很多人看來,這分明就是避重就輕,分明就是逃避。
聽到喧譁,於躍道:“首先,我想跟大家解釋一個事情,我打出的那句標語是華語,不是英文,這句話是我們的一句諺語,而這句話裡的神不代表上帝,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神有很多,一如在這邊,也有很多神,比如太陽神,等等,所以它不單指某個神。”
“所以打出這句話,我沒有要傷害任何人的意思,這只是兩個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已,就是這麼簡單,我更沒有要挑釁任何人的意思,只是為了讓我的球隊,球員、教練和球迷了解我們的決心。”
“另外,就是這句諺語,我覺得大家可能來之前也有了解過,包括民眾,如果大家理解的還不夠透徹,我可以幫忙在這裡做一個解釋,我相信當你們真正的瞭解了這句話的含義,才能瞭解我用這句話的心思。”
“還是要說到文化的迥異,因為這是避不開的話題,我知道,在這片土壤裡,在這個文化裡,神是萬能的,神創造了一切,主宰著宇宙,無所不能,沒人能觸犯他的尊嚴,都應該信服他,向他祈禱,贏得安康。”
“但在我們那裡,不是這樣的。在我們的神話傳說中有各種各樣的神,他們或呼風喚雨,或上天入地,各具神力,我們同樣敬畏,但神不是至高無上的。”
“我們也祈求神的保佑,也希望得到神的眷顧,但那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絕對的。”
“我知道,你們小的時候,接受的思想就是要向神祈禱,要敬畏神,感恩神,因為神能幫助人解決一切困難,能讓人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但在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則不同。”
“我給大家分享幾個故事,第一,是我們小時候的一篇課文,叫愚公移山。”
於躍頓了一下,道:“故事講的是我們的古代,說有一群人生活在大山裡,為了出山,他們總是要繞過兩座大山才行,生活非常不便利,有個叫愚公的傢伙,他覺得這樣子太累了,子子孫孫,生生世世都要因為這座大山走那麼多彎路,實在苦惱,所以他就覺得應該找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說著於躍看向眾人:“你們覺得應該怎麼辦呢?那是古代,不是高科技的現在,沒有汽車,沒法修路,而且在我們的古代,山裡是有神仙的,有山神坐鎮。”
眾人都被於躍的故事吸引了,那怎麼辦呢?他們倒是也能想到一些方法,但畢竟這不是互動,也不是集思廣益。
於躍道:“有山神,又是兩座大山,也許最正常的想法應該是搬家吧?搬離這個大山,那可能就方便了。”
眾人聞言有些想笑,既然能搬家,那還說什麼啊?
於躍道:“但我們的民族有個傳統,家就是家,不捨得離開故鄉,尤其生活了幾代人的家鄉,更是捨不得,所以他們不想搬家,不想搬家怎麼辦呢?愚公說,那就搬山吧。”
聽到李娜說出的話,一群媒體人都愣住了。
搬山?難道這是個神話故事麼?
“然後,在愚公的組織下,人們就開始搬山,怎麼搬呢?山雖然大,但畢竟是石頭組成的,所以他們就用扁擔,一個石頭一個石頭的搬。”
記者們再次吃驚不已,沒有神力,一個石頭一個石頭的搬?
很多人都忘了今天的主題了,開始被故事所吸引,他們想知道搬成了沒有。
“這時候有個叫智慧的老頭,他不搬石頭,而是對愚公說,這就是搬到死,也不能毀山一毛啊,這有什麼用呢?”
“愚公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於躍說的是古語,李娜翻譯的也相當精妙,因為這是他們上午就交談過的,為了達到效果,李娜特地精心擬了詞。
一句英文,雖然不能和華語古文一樣精妙,但意境卻也沒差多少,所以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之後,滿座俱靜。
他們想的都是最後一句話,子子孫孫無窮盡,而山不加增,何苦不能平?
這是怎樣的決心,這是怎樣的毅力啊?
於躍又道:“後來,山神聽到了愚公的故事,怕他一直這麼搬下去,把大山給損壞了,於是告訴給了天帝,天帝感念愚公的決心,遂派出大力神搬走了大山,從此出行之路,再無阻斷!”
眾人聞言露出歡喜的神情,不是把大山挪走了而開心,為的是愚公感動了上天,有生之年看到了出山之路。
於躍又道:“這個故事就叫愚公移山,講起來是奇聞,聽起來是笑談,任憑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的是一身肝膽,鋪路難,開路更難,作為後來人,只能感嘆。”
李娜雖然早就知道這番說辭,但此刻聽來仍是想笑,這傢伙拿歌詞湊發言稿字數啊!
原文押韻,李娜的翻譯也押韻,節奏相當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