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塵沉默了。
在他看來,亂世已近在眼前,只差最後一口氣,偌大王朝,就將快速墮落崩塌。
但,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衛安國身為功臣集團的一份子,與大衛武朝牢牢繫結,哪怕見到了【亂世第一因】的強悍,也僅僅視為一時之患……
辛龍子對此不置可否,不發表任何意見。
他在涼州擔任刺史將軍近乎三四十年,見過了多少風風雨雨。
天下會亂嗎?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發展壓過了矛盾,辛龍子的回答,是不可能。
但——
親眼見到了王幹炬本人後,尤其是此人身上濃烈的怨氣,辛龍子猶豫了,想起了很多事。
比如。
漢化小月氏族人,漢羌混血,羌化漢人,漢化匈奴人,他們佔據了涼州七分之一的人口,有足足四名壯年將階,以及一千鐵騎,二千步卒,是否擁有武侯,是一個未知數。
血巾軍掀起叛亂之後,這幾大群體,以一種十分冷漠的態度,躲進了張掖屬國,對外界不聞不問。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人,理論上是大衛武朝的子民,擁有做官的資格,但實際上,普遍遭受打壓和歧視,不被官府所信任。
他們的心,也因漢人的排斥,而愈發心寒。
當涼州真正混亂的那一刻,這些半漢半蠻夷化的群體,會繼續做大衛武朝的狗嗎?
還有!
隴西李家,已經徹底掌握了河西關、西海郡與西郡,那位李將軍,手握重兵,卻坐視血巾軍壯大。
而下層民眾……
若能做「佳人」,何必做賊呢?
辛龍子每每回想起,剛剛西南山坡對峙的時候,那數千血巾軍,所投來的憎恨目光,便覺羞愧,不配為官。
轉入反賊武途,並非好事。
每過一天,壽命削減十日,若未能得到國運彌補,轉入羽林軍,三五載便死絕了,哪怕身體康健長壽,也撐不過十年。
但——
苛政勐於反賊!
涼州百姓身上,承擔了太多東西,武卒、官吏、大戶豪商,皆在萬民頭上作威作福……
有些人,聽聞安息梵教有些厲害,便主動拜入空門,剃了光頭,去欺壓其他百姓……
有些人,趁著災荒年景,大肆收割農田,將其改造成藥園、獸場、林地,供養武卒群體……
以上細節,還有太多太多。
身為高高在上的刺史將軍辛龍子,終於在聽到「黃河石伯公」字眼後,清醒了過來,沉聲對衛安國說道:
「姑且,就將王幹炬,視為石伯公,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