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府、或者只能說是州!
大夏的行政劃分,從最小的縣、往上便是州,再向上便是府,州府州府只是常人對於更大的城市的一個稱呼罷了。
府再往上便是一道之地的巡撫,是整個一道之地、僅次於那王城之中的那位王爺之下的第一人。
天寧府不過一州之地罷了,知州也不過是五品而已。
之所以被稱為天寧府,原本是因為在數年前,朝廷準備將以天寧州以東數個州劃作一府之地,以天寧為首,只是後來作罷,便也有了這個天寧府的稱呼,對於那位知州大人,私下裡也會稱為一聲府君大人。
天寧府的管轄之地之廣闊、作為西南道能排進前五,原本西南道便只有三個府,那便是以王城為首的普洱府、之後的大理府以及南雲府,朝廷有意在增設兩府之地,無疑是消減這三府的權柄,自然受到了不小的阻撓,最後只能無疾而終。
但是天寧府在整個西南之地的東南這一片,算得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城。
從京城刮來那陣風暴之後,天下都在亂,但是整個西南也有數個地方沒有亂起來。
天寧府便是其中之一,清河城還在其後。
這一切的原因都要歸功於這位剛剛上任不過一年的知州大人,據傳這位知州的老師可是朝內三公之一,那位上柱國也是當世僅存的幾位大儒之一,做事從來剛正不阿,門下子弟品性多與其有相同之處。
也正是因為此,天寧府這才免遭了這一場混亂。
作為知州的周克寧此時正端坐在桌前,一一翻閱著下面傳來的摺子,時而皺眉,時而眉頭舒展,時而面露憤怒之色,最終化為一聲長嘆。
之所以讓他如此,一切的起因皆是因為罰罪銀的新律推行。
他雖然穩定住了天寧府的混亂,但是其他州卻未必能夠做到如此。
這條新律雖然是那位皇子提出,但卻是經過那位皇帝首肯的,滿朝文武有贊同也有反對的,但最終還是同意了這條新律,其實其中蘊含的意義誰都知道。
尤其是這模稜兩可新律,漏洞太多,就成了整個天下那些當官的揣摩聖意的絕佳機會。
自然就出現了兩種極端的現象,一是真的只為斂財,於是王朝法度失衡如同無物一般,下轄百姓苦不堪言。
而另外一種就是如他這種,利用其漏洞,藉此將整個治下的不法分子清洗一遍,至於新律推行當然也要繼續,只是這條新律的罰罪銀之爭對那些小罪有用。
但凡是殺人放火一類罪大惡極的犯罪,都是死路一條。
加上神捕門和玄衣衛的配合,天寧府其實也只是在這條新律剛剛傳遞到州府之時那兩三天出現了混亂,之後立刻就被他以強力的手段鎮壓,所幸沒有造成太大的動盪和損失。
只是州府雖然沒亂,他下轄那些縣卻是亂的一塌糊塗,唯一一個清河縣城雖然沒有亂起來,但是做出那一切的卻不是一縣之首的縣太爺,反而是一個不入品的捕頭。
對那位縣太爺他自然是憤怒,怒其不爭,對於那位捕頭,他心中自然是拍手叫好,同時心裡也鬆了一口氣。
所以在有人在他耳邊有意無意提起這個人的時候,他就暗自記了下來,這才有了那一紙調令,若不是此事,誰又會關注到一個小小的捕頭呢?
放下手中的那些摺子,他長嘆一口氣,還未等他舒展身體,屋外便傳來急匆匆的腳步聲。
管家未經稟報便直接推門而入,在整個府衙內除了這位從小跟老大管事之外,怕也是沒有人敢如此了。
但並不是對方藉此不服家法,只是因為事急之時才有的舉動罷了!
“榮盛啊、什麼事這麼著急?朝廷那邊又有新的舉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