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知道他還在擔心漢王的人馬,抬頭看了看四周,這裡是一片荒蕪之地,加上是樂安州界外,算起來應該是個安全之地,想了想道:“李大人不必太過擔心,君父在上、天下歸心,不必多慮。“
李浚對這位太子略耳聞,當年跟隨成祖朱棣歷練多年,為人心思縝密,在十歲的時候,就是個十分厲害的人物,更何況如今已經是個沉重冷峻的少年,此時見他神色鎮定,也放下心來,便站在這裡將這些時日從漢王府的打探的訊息一一說了一遍,包括朱高熙這幾日在分散弓兵旗,令真定諸衛所,盡奪傍郡縣畜馬。
並設立五軍都督府:指揮王斌領前軍,韋達領左軍,千戶盛堅領右軍,知州朱暄領後軍。諸子朱瞻垐、朱瞻域、朱瞻埣、朱瞻墿各監一軍。朱高煦率中軍,世子朱瞻垣居守。指揮韋賢、韋興,千戶王玉、李智領四哨。部署已定,偽授王斌、朱暄等大帥、都督等官,如今只等聯絡朝中那位大人物的情況一一都說了出來。
朱瞻基倒是沒想到自己這個叔叔在樂安州這些年竟沒閒著,新皇帝登基不足一年,就弄出了這麼大動靜,微微吃了一驚,道:“竟聚集了這麼多的人馬?“
李浚笑道:“漢王當年在靖難立下不小功勳,在武將中多有威望,這些年雖被成祖貶到了樂安州,卻沒有停止謀逆之心,這些武將多對他懷有敬佩之意,能積聚這些人馬倒也不足為奇?“
朱瞻基眉頭皺了皺,心道:“這漢王動作倒是挺快,只是看樣子朝中那個隱藏不露的大人物才是關鍵的人物,不知這人是誰?”
李浚看朱瞻基模樣,已經猜到了他的心思,苦笑了聲道:“卑職也暗暗打探了一番,漢王對此人頗為看重,對手下並沒有言語,卑職也不知此人是誰,不過看漢王對此人的期望,此人在朝中身份應該不低,而且依卑職看,此人多半是武將,也許還是靖難時的大將?”
朱瞻基眉頭一跳,心道:“靖難的功臣?會是誰呢?”當年朱燕王朱棣起兵,世子朱高熾鎮守北平。而朱高煦則跟從朱棣征戰白溝、東昌有功,並在江上之戰中突擊成功,朱棣曾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這句話當時被許武將聽在耳裡,所以對朱高熙多有擁護之意。
朱棣靖難後,登基為帝,開始建立儲藩府,舊臣淇國公 丘福、駙馬王寧均喜愛朱高煦,時時稱其為“二殿下”。多次向朱棣進言,立朱高熙為太子,但在解縉、金忠的多番周下,朱棣仍然立朱高熾為東宮,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鎮國雲南;三子朱高燧為趙王,鎮國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去,曰:我何罪,斥我萬里。朱棣雖不高興,但在丘福、王寧等一干武將的遊說之下,朱棣也沒在此事多做糾纏,朱高熙暫時居住於京師。之後又請得天策衛為護衛,後又請增加兩護衛,一時呼聲高過太子。
但好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隨著丘福死去,王寧被貶,朱高熙在軍中的影響力大大減低,要說在軍中的大人物還真沒有?“
“大人物,靖難——?“朱瞻基皺著眉頭苦苦思索了一番,忽然眉頭一展,腦海裡閃現一個人來:”莫非是他?“
“殿下——?“李浚看出了朱瞻基神色的異樣,輕輕喊了聲。
朱瞻基微微回過神來,心裡為自己的想法感到有些吃驚, 若漢王當真得此人相助,這京城怕無人是他們的對手。
想到了這種可能,朱瞻基就有些呆不住了,恨不得此刻返回京城,好做出一番準備。
但跟在朱棣身邊多年,早讓他明白越是這種生死攸關的大事,越要冷靜,眼下的局面並沒有出現自己想的那樣,那人位高權重,但縱觀他這些年來,對朝中還算忠心耿耿,未必就會幫了漢王,就算那人當真答應了漢王,如今自己已經提前返回了京城,只要自己返回了京城,控制了朝中局勢,早做準備,未必就怕他。
細細思索了一番,剛才提到了嗓子眼的心,算是平息了一些。微微沉吟了一番,這才掃了一眼李浚,道:“漢王府邸的事情,就有勞李大人了?“
“殿下請放心,卑職一定小心應付?“李浚滿臉正色的道。
朱瞻基道:“光小心應付還不行,需密切關注, 一旦漢王有什麼風吹草地,立即將訊息送到了京城”。
李浚道:“卑職領命!”
朱瞻基點了點頭道:“時候不早了,我們得走了!”
“殿下一路小心!”李浚躬身行禮道。
朱瞻基道:“你也小心些!”
“是!”
朱瞻基應了聲,扭頭道:“王振,我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