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省,江寧縣縣衙。
江寧縣衙佔地面積約七十餘畝,裡面大大小小有十八個院落,院落內有二百餘個房舍。
這縣衙裡面的建築群融合了江浙一帶的小山水風格和北方的粗獷莊重風格,兩者風格渾然一體,規模宏大,變幻莫測,既有秀美的亭臺樓閣,又有莊嚴肅穆的祠堂石雕,端的是大美無言,被稱為“兩江第一衙門”。
江寧縣衙佔地如此之大,自然不是知縣大人一個人住的,這縣衙的主要用處是江寧縣各級官員辦公的地方,只有佔地不大的內宅才是知縣大老爺的居住地。
“今日本官得空,就給你這新來的說說這大清縣衙的機構和各級官員”。
縣衙內,一名戴著九品官帽的官員正在拿腔作調,對新招聘的一名捕快(捕班)訓話。
此人便是江寧縣的巡檢鄭青銘。
”是是是,小的洗耳恭聽,請大人指教!!!“。那捕快李大牛道。
”錯了,本官乃是這縣衙排名第四的官,你該叫四老爺,至於你自己好歹也是一名公家的人了,要自稱在下、屬下或卑職!!!”
鄭青銘擺起臉糾正道,這鄭青銘讀過幾年私塾,特別愛顯擺自己,以顯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是是是,四老爺,屬下明白了!!!".李大牛點頭哈腰道。
這江寧縣衙除了知縣、縣丞、主簿,剩下的官員還有典史、巡檢、驛丞、閘官、稅課大使、河泊所大使等,但是這些職位中只有巡檢是有品級的,為從九品,主要設定在該縣的關津要衝之地,掌緝捕盜賊。
所以這巡檢鄭青銘說自己排第四倒是沒錯,可是按照縣衙的規矩,知縣、縣丞、主簿分別稱呼大老爺、二老爺、三老爺是歷來的規矩。
只是他這四老爺不過是手下的捕快們平時喝酒時拍馬屁而已,叫著叫著,大家都這麼叫了,這鄭青銘倒是當真了,自然而然的擺起了四老爺的架子。
如此雖不太合規矩,但是他是知縣的小舅子,所以也沒人敢指出他的不是,或者說與他較真。
”俗話說的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咋們這個江寧縣衙裡面分為大堂、二堂和內宅。”
“知縣公審案件或重審,都在大堂內進行,這裡是縣衙的中心,審理案件時,民眾可到大堂旁觀。”
“二堂是不公開審案的地方,能進二堂的案子很不簡單,通常是遇上難辦的案子,都會先到二堂審理,再到大堂正式開庭。“
鄭青銘搖頭晃腦繼續介紹,那李大牛跟在一旁洗耳恭聽,時而驚歎,時而點頭稱是。
時而舉起大拇指表示佩服。
那鄭清銘越說越興奮。
”江寧縣縣令住在縣衙內堂裡,內堂入門處,高懸著三省堂三個字,何為三省堂,取自《論語》“吾一日三省吾身”。“
”進入內堂入門,便是正廳了,這正廳的牆壁上掛著幾副對聯,本官給你念一念,“得一官而不榮,失一官而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民飯,穿民衣,莫道民欺,自己也是民人”。哎,想來你也聽不懂,本官就不給你解釋了。”
“正廳兩側,便是各通向知縣家人和來客居住的房舍了。這裡面是萬萬去不得的”。
“說完了內堂,就回過來說說大堂和二堂兩旁的建築。隨本官來!!!”。
這大堂和二堂的兩側,佈滿了各式不同的樓房。“
”這些樓房的上面都掛著匾額:縣丞、主簿、典吏、巡檢、課稅司大使等等所有大清的基層管理都歷歷在目。“
”順著這樓房就先聊一聊這大清的最低一級的衙門到底有多少官員和皂吏。“
”第一位當然知縣,知縣是我大清朝最小一級地方官,正職官員一般是正七品,京縣知縣是正六品。這知縣人稱“太爺”或“大老爺”。“
”大清的律法規定,三年一任。“
”大牛,你知道這知縣和縣令的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