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內,宗笑顏驚訝的看著最後的那個神似唐丁的雕像,“你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是啊,我也不知道我怎麼會出現在這裡。”唐丁手捧著《道德經》的石板,雖然他的精神力還沒恢復到可以吸收靈氣的地步,但是拿著這塊石板,唐丁就會感覺莫名的平靜下來。
“不是,我不是問你,我是問這個雕像,怎麼會擺在這裡?”
“你問我,我問誰?算了,不去想了,套用句東北俗話,愛咋咋的吧。”這段時間,唐丁老在東北這嘎啦混,學了不少東北方言。
這已經是唐丁和宗笑顏在這大殿呆的第三天了,這三天裡,兩人滴水未進,粒米未食。雖然兩人都是化勁的絕頂高手,正常人在沒吃沒喝的情況下能捱上三天,他們最多能多挨十天半月而已。
可是,找不到出路,兩人早晚是一死。
最初來到這大殿的時候,唐丁還饒有興趣的給宗笑顏講起這些人物雕像,給她講這些人物的驚人生平往事,可是一天後,他就講不動了。
雖然不至於絕望,可是總歸是沒有希望。
這樣的日子太難熬了。
宗笑顏是女人,她的心裡只要有愛人在,到哪裡都是一樣。跟自己相愛的人能夠在一起,即使是死了也無憾。
所以,即使面臨的是如此絕境,宗笑顏還能有如此平靜的心境。
可是唐丁跟宗笑顏不同,雖然唐丁也不畏懼死亡,但是他卻有責任把宗笑顏帶離此地,因為是他把宗笑顏帶進來的,他就有責任把她送出去。
他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死,但是卻不能幫人選擇生死,即使宗笑顏心甘情願也不行。
不過,唐丁總有種感覺,自己這麼神秘的進入此地,絕不會這麼不明不白的死去。唐丁有種直覺,自己出去的希望,應該就在這塊刻著《道德經》的石板上。
在唐丁看來,這石板上的《道德經》,極有可能就是老子李耳的原著。
如果把這個訊息放出去,恐怕整個史學界都要震驚。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內中多以政治為主旨,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當然,在唐丁看來,《道德經》遠比《聖經》要深奧晦澀的多。
想到《聖經》,唐丁也接觸過《聖經》。在英國的劍橋大學基督學院,那裡有一本靈氣充裕的《聖經》原著,極有可能是《聖經》原稿。
唐丁因為這本《聖經》中的靈氣,逃過了血族的追殺。
那時候,唐丁暈倒後,《聖經》中的靈氣不翼而飛。即使是唐丁並沒有吸收到這《聖經》中的靈氣,唐丁還是對《聖經》心中感激。
但是,這《聖經》只能算是寶貝,而這《道德經》卻是聖物。
那本看似充裕的《聖經》中的靈氣,相比較這本《道德經》,卻是小巫見大巫,根本沒有可比性。
《聖經》之所以偉大,只不過是其中蘊含了億萬人的信仰之力,這信仰之力,應該就是《聖經》中的靈氣來源。但是《道德經》中靈氣,可以用浩瀚來形容,信奉道家之人並不多,所以道家的信仰之力,應該遠低於《聖經》才是。
可是實際上,這本《道德經》中的靈氣,卻比《聖經》要豐富的多。
但是,結果卻正相反,唐丁手中的這本《道德經》,卻似乎蘊含了無窮無盡的靈氣。
雖然這《道德經》中的五千字,唐丁早已讀的滾瓜爛熟,但是唐丁卻總有種感覺,自己讀書不過是浮在表面,這《道德經》中的深意,自己還未曾瞭解。
比如這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看似是在解釋道的玄妙,但是唐丁總有種感覺,這句話似乎是要揭示大銅門的秘密,只不過自己暫時未能參透而已。
還有這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話看似是在解釋天、地、人、道、自然的關係,但是這句話卻提綱挈領,“道法自然”四個字,揭示了自然而然的本質,也總結出了整部《道德經》的中心思想。
可是如果說整部《道德經》只講了這個,似乎還太淺薄。
什麼人看《道德經》,都能從中找出他想要的東西。《道德經》就有這樣的能力。
文人看《道德經》,可以從中找出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理。
將軍看《道德經》,可以從中看出用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