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願意給他人做嫁衣!
霍光明白皇帝話中的意思,烏孫王國地方千里,既能種地,又能養馬,臨近極西之地,有兵器甲冑,距離長安又有五千裡之遙,中原出兵西域,僅僅行軍都要一兩個月。
這個時間足夠本地的統治者政變,然後徹底掌控局勢,帝國邊陲,天然就是割據之地。
現在皇帝想要發展西域,向西域大力的輸入人口和技術。
這些中原珍貴的資源一旦進入西域,烏孫王國的實力就會急劇的膨脹起來。
現在烏孫王對朝廷這樣敬畏,是因為實力弱小。
等到烏孫國有百萬人口,帶甲上萬的時候,他們就一定會挑釁朝廷,甚至不臣,邦周諸侯的殷鑑不遠。
自己給自己創造敵人,劉詢不可能犯這種低階錯誤。
這還是漢代的烏孫大國實力不夠強,實際上伊水河谷這片土地,可以孕育一個數百萬人口的超級農耕遊牧大國,真到了那個程度,就是一個遠比高句麗還要可怕的多的對手。
甚至可以說,匈奴的戰爭潛力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中原王朝想要跨越數千裡去攻擊一個數百萬人口的大國,還想要滅國,在沒有火器的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
雖然現在還沒有這種跡象,但是劉詢根據往昔資料的判斷,還是對這裡起了疑心,不願意讓烏孫王繼續獨自享有這片肥沃的土地。
歸根結底,烏孫王不是劉詢自己人,雙方之間沒有互相信任的基礎,劉詢不瞭解西域的貴族官吏,只能以人性的角度來推斷可能發生的事情。
在政治上,隨意的相信別人,就是自殺。
霍光是中央朝廷的忠實維護者,聞言直接說道:“陛下,您的子嗣都漸漸長大,大多數卻還沒有封王,臣建議向西域封王。”
大漢朝的標準套路,控制不住的地方先封王。
隨著推恩和流封,基本上三四代左右就會國除,如果幹的好就會留下徹侯爵位,王國的王都化作侯國,如果幹的不好,那自然就成為閒散的宗室。
一般來說,經過三代左右的時間,當地的皇族數量已經不少,同時漢人的數量同時不少。
這個時候就可以或者任命新的諸侯王,或者改成郡縣,增加中央朝廷直屬的土地。
沒有王侯爵位的皇族天然就是皇帝的基本盤,因為每年大漢皇帝都會從這些人之中簡拔任用一部分。
配合上世鎮列侯以及治理民生的郡守縣令,取得的效果一向很好。
劉詢沉思了幾秒,然後緩緩道:“的確是應該封兩個王過去,但是不夠,還要簡拔世鎮列侯,朕打算將一個西域小國的國主冊封為世鎮列侯。
子孟,朕記得追隨武襄侯出征的眾西域貴族中,有一個西域國主,功勞比較大,是神廟軍的統領之一,就將他冊封為列侯。
就叫他承恩侯吧。
讓他年幼的子嗣到長安來學習我漢家經典,日後回去繼承列侯的位置,作為大漢對西域諸夷的表率之一。
只要為大漢立下功勳,大漢可以為他們賜下爵位。”
這次霍光是真的有些震驚,大漢倒不是沒有為異族封過爵位,畢竟當初打匈奴收編了那麼多的異族,連王爵都有冊封。
而且為異族封爵的制度由來已久,從邦周時期就有這樣的傳統。
所謂請客,斬首,收下當狗。
武力恫嚇完了,還是要收編的,除了劉旦是真的一根筋打殺之外,其他皇帝都善於收編異族,為己所用。
但是世鎮列侯這可是第一次!
世鎮列侯倒不是一個爵位的名稱,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官方的稱謂。
一般來說指那些手中有皇帝的金令,擁有戰時郡中指揮權的列侯家族,同一個縣中可能會有兩家列侯,一家有金令,一家沒有,有金令的權力很大,沒有金令的就是純粹的富貴而已,這就是區別。
靖難諸侯基本上都是世鎮列侯,尤其是蘭陵蕭、淮陰韓、新鄭張、即墨呂、安陽韓、英侯洛這六大家族,百年不挪窩,世鎮太行山以東及江淮南北,是朝廷的基石。
靖難就是這六大家族發動,其他世鎮列侯才敢跟隨因為這六大家族在大漢朝是有免死金牌的。
霍光頗為驚訝的問道:“陛下,真的為西域人同時賜下金冊、金詔、金令嗎?這可是國朝頭一遭啊。”
劉詢微微笑道:“聖王就是要為人所不能,循規蹈矩的去做,又怎麼能超越前人呢?
將烏孫王國三分之後,在西域就有四個劉氏諸侯王,至於要四個鎮守列侯才夠。
但是西域畢竟是外域,貿然從中原調人過去,會引起西域的反彈,而且武襄侯臨終遺言,希望朕能夠正常賞賜西域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