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完水田休息了一天,誠鑫又和鍾濤一起幫老爺子弄苗床了。
在村裡種水稻,都需要先育秧苗的。
首先,得選一塊比較肥,而且常年被水泡著的水田。
然後在著水田裡,用裡面的稀泥,壘起一塊離水面幾厘米高,寬度一米左右的培養床。
長度沒有限制,這個要看種多少地,需要多少秧苗來決定長度,或者培養床的數量。
在那塊沒有犁過的水田裡,兩兄弟加老爺子,一共壘了四張寬一米多,長度接近四米的培養床。
壘好以後,用木製的推子把平面推得光滑,然後灑一點農家肥。
這農家肥,不是什麼豬糞牛糞的。
在村子裡,每家都喂著雞鴨,而關著雞鴨的圈裡,大家都會鋪上一層草木灰,然後關在裡面的雞鴨便便,就會和這些草木灰混合在一起。
誠鑫他們灑的這農家肥,就是從圈裡挖出來的草木灰和雞鴨便便的混合物。
在和從灶里弄出來的新鮮草木灰,混合在一起後的農家肥。
均勻的灑上這些農家肥後,幾人就回家了。
第二天,整個培養床上沒有堆積水,農家肥爺被培養床侵溼了,老爺子和奶奶就開始再上面灑上水稻種了。
等所有的培養床都灑上稻種後,在用一根根長竹條,隔幾十厘米一根的彎曲的插在培養床的兩邊,弄成半米高左右的拱形。
然後在蓋上塑膠薄膜,形成一個小型的大棚,周圍全部封死,不要有破洞或者縫隙。
這樣,育苗的前期工作就算完工了,幾天過後,等秧苗出苗,在長個幾厘米後,就可以把著小型大棚的兩頭給揭開。
然後隨著秧苗的長大,足部的把塑膠薄膜全部揭開。
不過,這玩意不是哪裡都一樣的,有些地方可以再旱地裡育苗,有的地方直接往田裡灑,有的育苗晚天氣熱,也不用蓋薄膜,反正誠鑫他們這都是這麼搞的。
在播種之前,誠鑫在奶奶泡水稻種子的時候,趁奶奶他們不在,給水裡加上了一點藏在兜裡的稀釋靈液,也不知道會不會提高種子的出芽率和以後的口感。
水稻種已經種下了,可是誠鑫也並沒有得到徹底的休息。
這些種完,休息了兩天,誠鑫又去給老爺子幫忙了,這玉米也該育苗了。
!
!有些可能會問,你這怎麼種點什麼都要育苗?我們這種玉米就不用育苗,直接往窩裡丟種子就行。
其實玉米也可以不用育苗的,不過,那基本都是北方才會這樣做。
現在很多人都不會搓營養罐了,直接買塑膠的就行,不過這畢竟在不通公路的山村裡,跑那一趟還不如搓營養罐來得划算。
在村裡,以前各家的土地都很少,所以每塊地點利用率都是很高的,都是一排排一窩窩的種,每窩兩株玉米。
如果是直接往窩裡丟玉米種子,有些會不發芽,有的一大一小。
所以為了避免一窩兩株玉米,不至於大小不一或者只長一株,所以要搓營養罐育苗。
在一塊菜地裡,挖一個長方形的培養床,深度十厘米就差不多,至於寬長,那就沒有要求了。
挖好以後,從田地裡挖一些溼泥巴上來,然後像搓湯圓一樣搓成一個圓球。
當然,不可能是圓球,在這圓球最上方,用手指頭按壓一個一厘米左右的洞,然後挨著擺放到培養床裡。
小時候的話,種地多,養的牲口也多,營養罐也要搓個兩三千個,一大家人得搓半天。
別嫌多,那時候種的玉米分兩種,一種是白色糯玉米,主要是人吃,這種玉米口感好。
還有一種就是餵豬喂牲口的黃玉米,這種玉米不糯,口感微甜,南方人不喜歡吃,不過勝在產量比較高,喂牲口划算。